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张辽武器(张辽武器是刀还是枪)

张辽武器(张辽武器是刀还是枪)

张辽武器(张辽武器是刀还是枪)说起三国,人们第一印象就是关云长与青龙偃月刀,“人中吕布”与方天画戟,张飞与丈八蛇矛。这些武器,已经和这些三国名将们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了其形象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偃月刀最早出现也是已经到了几百年后的宋朝,并且是作为训练、仪仗,或宫殿侍卫的武器存在,并非是实战兵器。显然真实历史上的关云长是不可能使用的。那么,在真实历史中,《三国演义》中的武器,有

说起三国,人们第一印象就是关云长与青龙偃月刀,“人中吕布”与方天画戟,张飞与丈八蛇矛。这些武器,已经和这些三国名将们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了其形象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偃月刀最早出现也是已经到了几百年后的宋朝,并且是作为训练、仪仗,或宫殿侍卫的武器存在,并非是实战兵器。显然真实历史上的关云长是不可能使用的。那么,在真实历史中,《三国演义》中的武器,有哪些是可能存在的呢?

张辽武器(张辽武器是刀还是枪)

张辽武器(张辽武器是刀还是枪)

首先就是长矛类武器,如张飞的丈八蛇矛,程普的铁脊蛇矛等。但是其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并非《三国演义》中那种矛头为蛇形的那种经典形象,而是槊,既曹操赤壁时“横槊赋诗”时所持那种。其“蛇”字,取自身形似蛇,言其长,并非形状像蛇。槊,是中国古代冷兵器中最为贵重,制作最为复杂的武器之一,是重型的骑兵武器,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即长杆矛,同''矟''。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槊正是为了适应汉末以来越来越强大的重装骑兵、披甲战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不要说三国时期,即便后世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依靠战马高速下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也是一击而破。其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槊出现于汉朝,但是一直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才发展至巅峰。主要种类有:马槊、步槊、杂槊。上等马槊,往往使用柘木。(宋朝著名大杀器:神臂弓,用的是桑木,《容斋三笔》卷十六《神臂弓》:''神臂弓……其法以桑木为身……''。而柘木--又名桑柘木,是桑木之中名贵的一种,被视为槊的首选,其硬度与柔韧度均极其出色。),制作方法极为复杂,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因此,张飞、程普等早期使用的应该只是普通的长矛,最多做工精良一些。当然后期用上马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东汉手持马槊的重装骑兵

另外就是戟类武器如吕布、宋谦、贾华所使用之方天画戟,典韦所使用之双铁戟,“张辽披甲执戟,先登陷阵…孙权大惊以长戟自守”等,不过历史上的戟也并非这种形象,历史上方天画戟亦只是作为仪仗存在,真实的实战用的戟是单边戟,成十字或卜字形戟,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西汉出现钢铁戟,为汉代步兵和骑兵必备格斗兵器。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入侵,军队中戟逐渐为刀所取代。后世仍作为仪仗器具。形制简单的戟就是一横一竖如“卜”形。三国出现“雄戟”横上翘,竖加了个弯钩。典韦死前发威使戟“一叉入十余矛摧”就是用的这种雄戟。另外,短的手戟在三国时期,似乎作为一种随身兵器而更为普遍的存在,刘备、董卓、孙坚太史慈等都有随手就拿来砸人的记载。

长戟的戟头

第三种就是枪类。汉末三国时期枪头较长比后世,还未脱离矛的形制。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器,在汉末三国时期,绝大多数武将,马上使用的都应该为此类武器,不仅《三国演义》中原本记载的使用枪的名将,入赵云、马超、孙策等,即便以青龙偃月刀形象深入人心的关公,据推测使用的亦应为矛,“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与万众之中,斩其手还“,三国时虽已有长柄刀存在,如“魏猛将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但显然长刀并不具备刺的功能,应为用矛刺死后,以随身短刀斩其首还。

第四就是刀剑弓弩类。之所以把二者放一起,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如果有什么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恐怕只有这几种了。三国时,剑以完全变为礼仪用品,主要是文官配带以及平时作为礼仪用品,已经脱离了实战。在实战中,使用的贴身短兵器只要为环首刀。环首系的刀(刀柄端带金属环),是漫长华夏文明中的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备种类。它一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主力近身格斗武器保卫着华夏文明的繁衍和辉煌。而环首的出现应该是出于实用和美学的双重原因,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连绳套挂手稳定握持、还能坠挂饰物和刀穗。环首刀最初是做为骑兵的劈砍武器来取代原本的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强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环首刀在西汉开始普及使用、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士兵几乎人手一把环首刀,环首刀成为了衡量军力的重要指标,《太平御览蒲元传》中提到,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命''蒲元''这个人造刀,蒲元在斜谷开工,为了造出好刀,还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来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称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孙权在黄武五年(226年)造剑十口、刀万口,从这可看出,剑在这时已成为玩赏用兵器,而刀则为士卒实战的兵器。在三国之后,环首刀作为一个经典和传奇横跨过近300年时光直到唐代中期。环首、窄身、长刃、直背,这系列特征的环首刀在华夏武功最灿烂辉煌的一千年里扮演了主角。

使用现代工艺打造的环首刀

最早出土的弩,发掘与战国中期,以后一直作为重要的远程武器,与弓箭一起不断发展与完善。汉朝时弩的使用尤为广泛,已经出现了骑兵专用的弩,出现了不少使用善于使用弩的牛人,如后汉三国时期的一位陈王刘宠,便是凭借自己过人的善使强弩本领,让黄巾军望之僻易,使其封地成为在黄巾之乱中为数不多未收到兵乱的地区。而被称为国贼的董卓更是“双带两鞬,左右驰射”的狠人。三国时期,蜀国为了对付魏国的骑兵部队,尤为注重弩的发展,其弩的质量三国时期最为优良,甚至出现了“十矢具发”的连弩,可惜蜀汉灭亡后,连弩就以失传了。在一般大将,善用弓箭的更多,如吕布、太史慈、黄忠等都是善射的牛人,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了。

现代推测复原的连弩示意图

上一篇: 光绪皇后隆裕图片(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
下一篇: 蒋昱文(蒋昱文和裴音在一起了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