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stituteTechnologyPhilosophySociaScience认识中国: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与方法———翟学伟对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的探索欧阳晓明(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江苏常熟215500认识中国是所有立志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期望达到的目标和理想,而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和理想则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因此,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的探索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学家翟学伟在本土社会研究的实践中,提出应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社会的构成方式以及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寻找研究中国社会的本土视角。从本土的现象和问题出发,寻求相应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工具,在现代社会科学的框架中建立本土的学术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他提出“描述—情境—诠释”、“语言分析”和“讲故事”等是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方法,并在研究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构了一系列解释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本土概念和理论本土视角;描述—情境—诠释;语言分析;讲故事中图分类号03文献标识码2007)0306中国社会研究长期以来以未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理论为憾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开展的社会与行为科学本土化运动,正是对西方社会研究范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学者的研究指南的批判是对西方社会科学中的概念、理论和解释框架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解释力的质疑。
真切地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是所有立志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理想,而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和理想则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因此研究方法上的探索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要叙述中国社会研究本土化的背景和主要的本土化视角的基础上,介绍社会学家翟学伟对中国本土社会研究方法的探索、尝试和贡献概念的含义十分复杂,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情境和层面理解和讨论这个概念。但是可以说它是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构成方式的核心概念和内。它也是西方社会研究者进行研究和理论建构时对社会的基本预设。西方社会学的出现在理论预设上正是在“个人主义”对立面上建立起来的。但它无法真正冲击西方社会中的“个人主义”的文化内,从而形成了对“个人主义”预设上的差异继而造成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二元对立性。这种对立又得到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存有论和西方科学哲学中认识论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的支持。导致在社会研究上的两种方法论倾向,即集体主义方法论和个人主义方法论(自然主义的和人文主义的整体论的和个人论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宏观的和微观的、社会研究本土化的背景及本土化视角本土化是针对西方社会理论与方法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的指南而提出来的。
西方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文化脉络。尽管“个人主义”这个实证的和现象学的等二元划分都由此相应产生在此基础上社会研究也发展出不同社会理论。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自身发展都处于这种收稿日期26作者简介:欧阳晓明,江西彭泽人,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讲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学二元框架中的矛盾和冲突之中,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中国学者对西方社会理论与方法的全盘接受国社会学所接受的学科训练过于强调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内容的吸收和消化。这集中表现在对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译介、诠释、学习和应。因此越是接受良好的学科训练的人,做出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西化”的程度可能越高。人们接受和学习或实证主义或现象,甚至都吸收乃至综合,作为自己研究中国社会的工具或看家本领。但当用这类研究的成果来解释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时,不是让人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的面貌和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而是困惑越来越多。这不得不引起一些人对“西化”的中国社会研究进行反思。本土化运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中提出来并展开的然而什么是本土化,如何开展本土化研究,始终是在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中讨论的核心问题。
不同的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法学,都有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探讨此不可能详述。杨国枢的“本土契合性的“如何把历史/文化放入本土研究的思考架构以及黄光国提出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多元典范的研究取向等可以说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界本土化运动中最有影响和最具有代表本土化的目标而言,如何真正实现“本土性契合者“把历史、文化放入本土研究的思考架构之中本土化研究的目标是要建构能够解释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中国社会的构成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理论。那么从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文化预设以及西方科学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二元论,甚至从立足于西方社会而建构的西方社会理论出发进行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研究,能否实现本土化研究的目标回答看来是否定的。要真正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目标,进行本土社会研究,也许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不同社会的文化预设问题。对此通是很有见地的,他总结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述了社会学的“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性格为社会学的“科学性”可以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但它不局限于这种“工具性”。社会学的研究方向要考虑它的“人文”的特性及其需要要关注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论述,对于社会学概念形成的参考意义;精神世界在社会形成中的作用;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社会构成的过程;“意会”对于文化理解的重要性等。
费孝通认为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力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和社会实践的呼吁。呼吁也好,论证必要性也好根结底还是要在本土社会研究实践中来实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标翟学伟对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的探索社会学家翟学伟十多年来从事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本土研究。他并不是专门从事方法研究的学者,但他在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研究如中国人际关系模式即人缘、人情、人伦三位一体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四因素配置。对于本土社会研究的方法论、视角和方法以及具体的研究方式,他采用的是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与上述本土化视角相比,本土视角显然走得更远为探索本土社会研究方法,翟学伟对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不同文化预设进行过系统的思考认为西方社会在“个人主义”的文化预设下发展的社会研究的理路不适合研究中国社会,并且通过分析儒家的社会建构来探讨中国社会研究的视角与方观和宏观不是对立的,方法论上也没有相应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分。儒家造就了一个“连续统的社会societycontinuum它具有缩放性和可推延性的特征。
因此西方的二元思维难以解释中国人和中”的构造出发的,那么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情理社会。“情理并重”则应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他认为中国社会本土资源中的辩证整体主义和人文主义对本土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因为它们对中国人认识和解释世界和 人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具有 自己的特点 。他将之概括为主要的四点 整体与部分的相互性及其相互转化 ;类别的相互包容与依赖性解释;以类比或模拟的 方式推理 ,而非逻辑的方式推理 本土社会研究方法应建立在这些本土资源的基础之上 在一种人文取向的辩证整体思想中发展出契合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研究方法 。因此与本土化视角不同 ,本土社会研究的本土视角不要“化”什么 ”什么就“是”什么 ,也就是在本土文化中寻找 或建构本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来解释本土的人和社 然而,太注重本土文化会很容 这样便放弃了社会研究的现代性和科学性 。问题的症结在于具有现代性 和科学性的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方法产生于西方 么怎样才能够在社会科学的框架中了解、认识并研 究中国社会 ,建立关于中国社会的理论和知识系统 。这样本土研究建立的社会科学的知识形态既不同于西方的相关理论 和概念 ,也不同于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又不会回到中 国传统学术当中 。
因此 ,西方社会理论给本土社会 研究的启示应当在于 ,使中国社会研究具有现代学 ,即强调概念、命题 、命题间的逻辑关系和推理 过程以及理论框架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这样我们接 受学科的训练 ,就不是学习和应用西方社会学的理 论和方法的具体内容 ,而是从中获得一种现代学术 的眼光和心智的品质 ,处理和分析资料 、逻辑推理和 建构解释模式的种种能力 。翟学伟提出 ,本土社会 研究的本土视角应“出入于东西方学术之间 方面全面了解西方有关学术思想,另一方面直接面 对自己的社会 、文化 、心理与行为 。回到中国社会现 实中去看 ,去观察、发现 、体会 ,然后去寻求用 什么来表达它们是什么 。并且 ,能够在社会科学的 框架中与西方的理论进行对话 ,而不是关起门来当 皇帝 光的“情景中心”和“相互依赖 ,都是从本土视角进行本土社会研究而提出本土的概念框架的例子 。而它们都是研 究者出入于东西学术之间才建构出的具有解释力的 本土概念或解释模式 在本土视角的基础上,对如何研究中国人和中 国社会 ,翟学伟在实证主义方法和现象学方法之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