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晋察冀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于1947年11月12日攻占)

晋察冀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于1947年11月12日攻占)

晋察冀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于1947年11月12日攻占)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应对蒋军的大兵团进攻作战,八路军和新四军领导的各军区开始组建“野战军”,最早成立的当为粟裕担任司令员、张鼎丞担任政委的“华中野战军”(1945年11月),下辖四个野战纵队30000余人,而后又有晋冀鲁豫野战军、山东野战军、晋绥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等番号的出现。直到1947年以后经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应对蒋军的大兵团进攻作战,八路军和新四军领导的各军区开始组建“野战军”,最早成立的当为粟裕担任司令员、张鼎丞担任政委的“华中野战军”(1945年11月),下辖四个野战纵队30000余人,而后又有晋冀鲁豫野战军、山东野战军、晋绥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等番号的出现。直到1947年以后经过不断调整,才逐渐形成了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以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基本格局。

晋察冀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于1947年11月12日攻占)

晋察冀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于1947年11月12日攻占)

这也就是1948年11月全军统一序列和番号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前身,其中华北军区虽下辖三个野战兵团,但并未授予野战军的番号,亦没有设置野战军司令部,而是各兵团由西柏坡的人民解放军总部直辖。关于四大野战军的首长名单,历史爱好者大多掌握,所不太了解的是,在战役指挥中,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到底谁的战场权力更大?

我们先回顾一下各野战军的军政主官人选: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众所周知,红军时期形成的“政委最后决定权”在1942年已经取消,理论上军事主官也就是司令员,在战场上应该拥有军事领导权,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非也,一野和三野出现军政主官“一肩挑”的情况那是有讲究的,因为在这一时期,我军经常要遂行大兵团的战略决战,大型战役的结果往往将直接影响解放战争的进程,因此如何理解和贯彻西柏坡的战略意图、怎样周密地策划和实施大型战役,各野战军的军政首长终归要有一个“最后下决心者”,那么司令员和政委谁拥有这个权力呢?注意,要看谁是中央任命的“前委书记”,这个党内职务才是最关键和最具权力的。

“前委书记”的全称,是某某作战单位的“前敌委员会书记”,那么什么是前敌委员会呢?它又称“前线委员会”(简称“前委”),是指我党中央在革命战争时期,为组织领导某一地区的武装起义或重大战役而设立的党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也就是说,“前委”是党的组织,而“前委书记”则是由党中央直接任命的,以贯彻“党指挥枪”的精神,在起义或战役的关键时刻,拥有最后下决心的权力。

最早出现的“前委”还是南昌起义期间,早在1927年7月27日,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四人组成前敌委员会,组织和领导南昌起义,以周恩来为前委书记。同年8月18日,湖南省委按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决定由毛泽东、卢德铭、余洒渡等组成“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以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组织和领导著名的秋收起义,因此,我军的“前委”是有悠久历史的。

第一野战军

1949年2月1日,原西北野战军根据军委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野战军参谋长,甘泗淇任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野战军下辖七个军和两个骑兵师(暂未设置兵团)共155000余人。

同时根据中央的命令成立第一野战军“前委”,彭德怀担任前委书记,前委委员名单为:彭德怀、张宗逊、王震、甘泗淇、刘景范、张德生、赵寿山、阎揆要、廖汉生、许光达、王世泰、徐立清共十二人,前委名单中既有野战军首长,也包括不久以后即将任命的兵团首长,即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政委王世泰。

第二野战军

二野是1949年2月5日由中原野战军正式改称而来,野战军以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第二野战军成立时下辖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时有总兵力共九个军28万余人。

两周后的2月19日中共批准成立第二野战军前委,前委书记邓小平,前委委员名单为: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陈赓、李达共五人。可以发现在前委名单中,兵团级首长只有陈赓将军一人入选,因为陈赓是中央候补委员,党内级别要超过另外两位兵团司令员,也就能够理解前委委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第三野战军

同样也是在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正式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以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政治部副主任,刘瑞龙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共58万余人,

而最初由中央批准成立的三野前委人数不多,其中以陈毅为前委书记,前委委员名单为:陈毅、粟裕、谭震林、唐亮、刘瑞龙共五人,其中没有兵团级首长。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早在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的时候,即已成立了以陈毅为前委书记的“华东野战军前委”,在1948年5月粟裕担任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之时,中央同时任命粟裕为华野前委代理书记。

因此,关于粟裕在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期间,是否拥有华野全军指挥权的问题,根本无需争论。1949年6月上海解放以后,由于陈毅同志主要负责城市接收工作和地方工作,第三野战军奉命改组了前委机构,以粟裕为前委书记(非代理),前委委员名单为:粟裕、唐亮、钟期光、周骏鸣、邝任农、张爱萍、宋裕和共七人。

是年7月13日奉中央军委命令,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与华东军区指挥机关由上海移驻南京,并于两日后致电报告军委:“已到南京”。粟裕由此正式担任第三野战军前委书记(副书记唐亮),并以华东军区党委第二书记的身份主持华东军区暨三野总部工作,主要开始担负准备攻台的作战指挥之责。

第四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正式改称第四野战军已经1949年3月11日,以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不久以后新组建两个兵团,野战军从而下辖四个兵团约88万余人,分别是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

第四野战军前委由东北野战军前委改组而成,以林彪为前委书记,前委委员名单为:林彪、罗荣桓、谭政、萧克、陶铸、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共八人。可以发现,四位兵团司令员有三位入选前委,除萧劲光兼任兵团政委入选外,另外三位兵团政委也没有位列前委名单。

总前委

在淮海战役期间,由于涉及到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作战的各项事宜,为保障战役的顺利实施,奉中央命令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全称是“中共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总前委由五名委员组成,分别是刘伯承(中野司令员)、陈毅(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中野第一副司令员、中原局副书记)、邓小平(中野政委、中原局书记)、粟裕(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谭震林(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在五人总前委中,再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仍以邓小平为书记,中央同时规定,条件允许时,总前委召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情况紧急条件不允许时,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常委“临机处置一切”。由此可见,前委才是人民军队在战争时期的最高指挥机构,而前委书记才是“最后下决心者”。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以后,为筹组百万雄师过大江,总前委更名为“渡江战役总前委”,前委名单、排名和职责没有变化。

上一篇: 龙蟠虎踞(龙蟠虎踞龙蟠指什么)
下一篇: 葬花辞(葬花辞的最后一句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