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医学复习与总结.ppt

社会医学复习与总结.ppt

社会医学复习与总结.ppt微观:从生理、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探讨致病因素。宏观:探讨各种社会措施与健康的关系。1.积极倡导新的健康观2.积极推进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微观:从生理、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探讨致病因素。宏观:探讨各种社会措施与健康的关系。1.积极倡导新的健康观2.积极推进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4.开展特殊人群及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5.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保健6.发展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卫生对策和措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社会医学知识基础医学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伦理学调查研究试验研究评价研究文献研究一、基本概念二、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医学模式三、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对人的生命、生理、病理、预防、治疗等问题的基本观点,用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是医学科学的指导思想。生物医学模式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浪潮一方面造就了城市化,另一方面带来了传染病的蔓延。19世纪40年代霍乱、伤寒大流行,促使了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和德国微生物学家科赫等人开始细菌学的开拓性研究,以致19世纪下半叶先后发现了20多种微生物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组织或细胞甚至分子水平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病因,医学的作用就是设法通过精密的技术测量到这些改变,以解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且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来恢复病人的健康。

——生物医学模式的含义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生物医学模式奠定了医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促进了对人体生理活动及疾病的定量研究,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意义1977年美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教授恩格尔正式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不仅是由各种器官组织构成的有机实体,而且是具有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成员,一切不良精神刺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行为与环境因素都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模式主张——将人体和环境统一起来,从生物圈——社会——家庭——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组成的多层次等级系统,看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体系,概括影响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全部因素,从医学整体论出发,综合分析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综合作用。产生背景一、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性二、医学与卫生保健服务的整体性三、疾病的多因多果性四、卫生保健工作重点指向高危险性学学与与人体不是系统、器官、细胞、分子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人同时具有生理和心理活动,而且人不仅具有自然性,更具有社会性。研究健康与疾病时,应全面考虑人的整体性,注意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整体医学观——整体保健观——整体医学观——六个结合——中医(传统医学)与西医(现代学)相结合——整体医学观的特点观点健康和疾病是一种社会现象,致病因素包括自然、生物、心理和社会及情感等因素,要用多元的、非直线的、整体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致病原因,解决防治问题。疾病流行的三种模式1、单因单果流行学模式2、多因单果或单因过多果流行学模式3、多因多果流行学模式用多因多果观点指导疾病防治工作宏观上发病过程中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疾病防治工作中的社会性微观上作为临床医生,必须学会“立体诊断”、开“社会处方”。卫生卫生保健保健工作工作重点重点指向指向高危高危高危险性分析1、高危人群2、高危环境3、高危反应一、健康观二、疾病观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WHO提出的现代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一、健康观从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去考虑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疾病是在一种或多种因素,包括自然(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的作用下,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或形态结构出现异常。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疾病观二、疾病观实用疾病观:从医学各个侧面或其他一些领域的实际需要提出的疾病观。临床工作者认为,疾病至少具备以下三大特点:1.有害或影响正常生活;2.能够引起主观不适;3.需要通过医学手段处理。实用疾病从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可以看出健康与疾病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它们对机体来说是对立统一的概念。健康与疾病之间没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健康与疾病是人们生命状态与质量的一种反映。健康与疾病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健康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正向期望,疾病则是一种负向期望。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只要有人类就必然有疾病存在,人只能达到相对的健康,永远也达不到绝对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享受尽可能高水平的保健服务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力,是人类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正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从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可以看出社会因素包括:人口、文明和环境三大因素人口生物属性:免疫、遗传社会属性:阶层、家庭、情感文明物质文明:国民收入水平、GDP精神文明:政治、法律、文教、风俗、伦理、生活方式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生态、物理化学、地理气候社会环境:公共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非特异性(疾病由综合因素决定)泛影响性(一种因素导致多种疾病)恒常性(广泛性、持久性)累积性(功能损害累加、健康效应累加)交互作用(互为条件、直接影响健康/中介)经济发展水平与健康经济因素与健康社会阶层与健康社会生活环境与健康社会关系与健康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综合分析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树立社会防治的理念,重视疾病防治工作中的社会性心心理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1.人格因素与健康2.认知因素与健康心理压力与健康(应激)健康危险行为本章主要讲述人们面对困难与逆境而产生的压力和反应。

1、应激感受刺激(应激源)应激反应应付方式(行为)应激的三个环节:应激源: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生理反应的刺激。应激源的分类:——躯体性应激——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文化性应激2、健康危险行为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不良进食习惯等。致病行为模式: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如A型行为(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及C型行为(与肿瘤发生有关)。不良疾病行为:在个体感知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的一系列行为。如疑病、恐惧、不及时就医、不遵医嘱、自暴自弃等。违反社会法律及道德的行为:直接危害个体健康,严重影响社会健康或正常秩序。如吸毒、性乱等。生命质量(QOL),又称为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最初是社会学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J.K.Calbraith在20 世纪50年代提出。 分为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研究人口群体的生活质量,如世界、 国家地区的生活质量;微观层次研究 个体、家庭的生活质量。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20世纪70年代末,医学领域 广泛开展了生命质量的研究工作, 探索疾病及治疗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社会交往:社会融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社会资源:个体对其人际关系充足度的评判。 欧洲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领域 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与利用卫生服务需要、需求的含义及与 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 人群卫生服务需要指标 人群卫生服务需要 指标 死亡指标 疾病指标 婴儿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率 平均期望寿命 疾病频率(度)指标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疾病频率(度)指标 两周患病率= 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或1000‰ 慢性病患病率= 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或1000‰ 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 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疾病指标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两周卧床率= 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或1000‰ 两周活动受限率= 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或1000‰ 两周休工(学)率= 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或1000‰ 两周患病天数= 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 疾病指标 两周就诊率= 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或1000‰ 两周患者就诊率= 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x 100%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 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x 100% 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门诊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住院服务利用 住院率= 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x 100%或1000‰ 人均住院天数= 总住院天数/住院人(次)数 未住院率= 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x 100% 卫生筹资渠道政府卫生筹资 社会卫生筹资 个人卫生筹资 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 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的状况。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主体人群健康评价,影响人群健康因素的评价。 略略一、社会卫生 状况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五个步骤1.确定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 2.把上述概念细化,形成若干范围 3.根据范围找指标 4.根据指标收集资料 5.根据资料分析总结 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状况 人口状况 卫生服务状况 行为与生活方式 卫生政策的概念1.是卫生方面的法令、措施、方法、 办法、条例的总称; 2.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二、卫生策 影响卫生政策构建的主要因素1.政策倡导者和制订者的素质 2.政策制订的时机 3.政策制订的宣传 4.人群的社会文化差异 社会病的内涵(一)要正确认识社会与个人的因素 社会病是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 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社会性 现象。 这种社会现象是若干个人的越轨行 为,但个人行为不是决定因素。

上一篇: 滕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成立大会举行 王玉立当选为会长
下一篇: 9100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如何助力公益慈善?这次会议说清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