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第一章 概论 1. 社会医学概念P1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医学重点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素问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概论1. 社会医学概念(P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2. 社会医学研究内容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3.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 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第二章 医学模式1

2、. 医学模式的作用(P15) 社会医学的灵魂 指导原则 为健康和疾病提供理论与方法学2. 医学模式的转变(P16)(填空)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P20)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1.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P31) 泛影响性和非特异性(作用的重叠性、作用及影响的非特异性) 恒常性与积累性 交互作用2.人口对健康及卫生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P47)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流动第四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1.

3、健康相关行为(P64)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2. 健康行为(P64)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即理想的健康相关行为。第五章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1.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类型(P71) 调查研究 试验研究 评价研究文献研究2. 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P73)第一步 选择课题 陈述假设第二步 制定研究方案第三步 收集资料第四步 整理和分析资料第五步 解释结果3. 现场调查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P76) 观察法(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 深入访谈法(非结构式访谈) 专题小组讨论4.深入访谈法的步骤(P76) 准备工作 调查对象的选择 设计访谈

4、提纲 访谈员选择与培训 现场访谈 访谈结果分析 撰写报告5.专题小组讨论的步骤(P77)1)制订计划 2)决定小组的数量和类型 3)制订调查提纲、记录形式 4)培训调查人员、进行预试验 5)专题小组讨论准备工作 6)进行专题小组讨论 7)对专题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6.现场定量研究又称问卷调查,属定量研究(P79)7.问卷设计的原则(P82)(填空)目的性 反向性 实用性8.问卷的一般结构(P81)一份问卷通常包括 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资料的登记(编码)等。9.问卷设计的步骤(P82) 明确研究目的 建立问题库 设计问卷初稿 试用和修改 效度和信度检验10.问卷问题和答案的设计(P

5、83)(1)问题设计 根据问题的回答方式,可将问题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1)开放式问题 (open-ended question)优点:可用于事先不知道问题答案有几种的情况;可让回答者自由发挥,得到意外的发现;若问题和答案太长时用开放式提问为好。缺点:要求回答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善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导致回答率低;统计处理比较困难。 2)封闭式问题优点:容易回答,节省时间回收率较高更能获得相对真实的回答便于分析和比较缺点:某些问题的答案不易列全,回答偏倚提供了猜答和随便选答的机会,因此,资料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容易发生笔误(2)答案设计 填空式 二项

6、选择式:是或否多项选择式:应按顺序排列 图表式:回答者在图表上表示自己的意思排序式 答案的排列: 问题的排列:先排列容易回答的、无威胁性的问题(年龄、性别) 先排列封闭式问题 问题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 (问完一类再问一类) 检查信度的问题须分隔开来7.信度、效度及其关系信度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即测量工具的稳定性或可靠性,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分为四种:表面效度、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 准则效度关系:1) 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2) 可信的测量,既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即信度高,

7、不一定效度也高。 3) 无效的测量,可能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 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 4) 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测量。即效度高,信度一定也高。第六章 生命质量评价1 生命质量QOL(WHO定义)(P89)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2.生命质量的构成(P89)HRQOL主要包括生理和职业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互动状况、经济状况或因素(课件)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P88)HRQOL 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体满意度。作为一种新的医学评价技术,全

8、面评价疾病及治疗对病人造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2. 生命质量评价是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生命质量随时间推移显示出平衡、改善和下降三种状态。 3. 生命质量评价内容(P91)(填空) 生理状态反映 心理状态 社会功能状态 主观判断与满意度 疾病症状4. 现成的量表:首选适宜的外文量表第七章 健康管理1.健康管理(P108)健康管理:是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

9、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2. 健康危险因素(P111)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等。3.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P11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RA):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4. 慢性病自然史的6各阶段(P112) 无危险因素阶段 出现危险因素 致病因素出现 症状出现 体征出现 劳动力丧失5. 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P112) 潜伏期长:多次、反复、长期接触才发病 特异性弱:某一危险因素与多种疾病有关 联合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网络 广泛存在:散在、潜在、

10、渐进、长期6. 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P113)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危险因素、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心理、行为危险因素(自创性危险因素)生物遗传危险因素医疗服务中的危险因素7. 健康危险因素的主要评价对象:行为危险因素8.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P115) 收集死亡率资料 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 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 计算组合危险分数 计算存在死亡危险 计算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的年龄值称评价年龄。) 计算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9.可能延长寿命数=增长年龄与评价年龄之差10.评价结果的四种类型(P

11、121)健康型自创性危险因素型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一般性危险因素型第八章 卫生服务研究1.卫生服务研究(P138)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2.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P141) 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3.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

12、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卫生服务利用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4,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联系卫生需求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如果卫生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求就有可能通过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得到满足。5.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选择或填空)疾病指标、死亡及其构成指标、

13、残疾指标、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心理指标、社会指标及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的指数6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需要量的三项指标(P146)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7.疾病频率指标及其算法(1)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l00或1000(2)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l000 (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8.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的指标(1) 门诊服务利用 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末

14、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2)住院服务利用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l00%9.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P152) 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社会经济因素 文化教育 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 医疗保健制度 气候地理条件 行为心理 婚姻与家庭10.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包括哪些(P157)卫生服务计划评价,实施过程和进展评价,以及结果评价。第九章 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1.社会卫生状况(P162)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的状况。2.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P16

15、5)(1)人群健康状况指标1)单一型指标粗出生率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某年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同年活产婴儿总数平均期望寿命:假设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照一定的死亡概率去死亡,直至全部死亡为止,计算平均每个人存活多长时间。死因别构成比:某地某一时期内因某一种或某一类原因死亡的人口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百分比。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即为死因顺位(死因谱)孕产妇死亡率:每出生10万名活产婴儿死亡的孕产妇数。(孕产妇死亡:怀孕期间、分娩以及分娩后的42天内的死)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人数/同期活产婴儿总数*100%(活产婴儿:怀孕满28周,出生后有过生命迹象,即有过呼吸、

16、心跳、随意肌运动、脐带波动四项指征之一者。)2)复合型指标:两个或以上的指标组成的新指标。(2)健康影响因素指标(两大类)包括人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指标及卫生保健指标3.卫生政策(P170)卫生政策指由政府或权威机构以社会健康为根本利益依据,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的总称。4.卫生政策的特点(P170) 利益和价值取向 目标取向 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 功能多样性 过程及阶段性 5.21世纪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P179)健康状况存在着普遍的不公平性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要改变健康问题的复杂性:旧的未去,新的又来6.全球卫生策略“21世纪人人健康“的三个总

17、体目标(P180)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7.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实施策略(P180) 与贫困做斗争 在所有的环境中促进健康 部门间的协调、协商和互利 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规划8. 初级卫生保健(P181)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9.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P181) 合理布局:注意乡村和城郊 社区参与:社区参与地区卫生决策 预防为主:卫生保健重

18、点是预防和促进健康 适宜技术:方法和物资能被接受和适用 综合途径:卫生服务与营养、教育、住房等综合考虑10.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要素(P181)主要卫生问题的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改善食品量供应和合理营养;供应足够的安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开展包括计划生育在内的妇幼保健工作;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提供基本药物。第十章 社区卫生服务1. 社区的5个要素(P204)人口。地域、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一定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2. 社区卫生服务(P204)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

19、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3.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P205)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综合服务4.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区预防社区康复社区保健社区计划生育服务5.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有利

20、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有利于抑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有利于加强预防为主战略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有利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转变医学模式的最佳途径第十四章 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1.慢性病的概念(P282)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的疾病可视为慢性病: 患病时间长期;病后留下功能障碍;疾病的原因常引起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因病情不同需要不同的医疗处置;因病情差异需要不同的康复训练。2.三级预防的内容(P28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即全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 (主要手段:健康促进

21、和健康保护)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的目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在疾病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一般由住院治疗(对症治疗)和社区家庭康复(康复治疗)二个阶段组成。3. 筛查概念(P288)应用简便快速的测试、体格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健康缺陷者及高危个体的一项预

22、防措施。4.筛查的原则(P289) 拟筛检疾病应是危害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拟采用的筛检方法和技术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易为群众接受; 有较高的筛检效益和临床使用价值; 拟筛检出的疾病病史明确、具有较长的可识别的潜伏期 选择高危人群为重点进行筛查5.周期性健康检查概念(P292)运用格式化的健康检查表格,由医务工作者针对就诊者的不同年龄、性别、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或健康危险因素等进行的个体化的健康检查。6.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P298)支持或解释告诫或建议处方转诊实验室和医疗专用设备检查随访预防7.高血压的自我管理 定期测量血压 戒烟 减肥 规律的体育锻炼 合理膳食 紧张的调节 按医嘱服药

上一篇: 社会医学重点整理.docx
下一篇: 共产党员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