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核心在于资本积累,因此资本家会不断地将剩余资产转化为资本,并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自身经济实力,使资本积累不断累积,进而最终导致生产越来越脱离社会需求。当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矛盾之后,会引发经济危机。
首先,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关系的透析,阐明了危机在一般商品经济中的一般可能性,指出买卖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但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充当一般等价物之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导致交换价值脱离产品而以货币形式取得独立,导致买与卖即生产与消费的分离。
当生产者的身份是资本家的情况下,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就可能会产生经济危机。其次,市场扩大需求与市场日益狭窄矛盾也会导致经济危机。当市场产品总量不断增加,需要更大的市场来满足,相应的就会逐渐蚕食世界市场规模,使世界市场变得更为狭窄。
经济危机产生的本质
马克思所在的时代,很多学者都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问题进行了探讨。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危机根源探讨问题分析上要坚持科学分析原则,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阐释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历史性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并非自然产生。
因此,按照这一思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对生产过剩进行细化,由于生产过剩,严重的影响了有效需求,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竞争自身具有无序性,然而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其生产具有组织性,导致从表象上看,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然而其根源则是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基本矛盾。
表象是生产相对过剩
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危机的描述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所体现,马克思称经济危机为“社会瘟疫”,通过分析认为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实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货币做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了资本的色彩,资本家们为了将资本最大化从而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限制的。
在这种情况下,无形的改变了商品生产的意义,商品生产的意义本应使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在货币资本化的背后,导致了商品生产的意义是资本家最大利润的获取和大量的资本积累,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虽然给资本主义的经济带来了发展,但是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源于生产过剩,一方面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多数处于无产阶级的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经济危机产生的过程中,生产所需生活资料并没有远远超于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资本家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没有超过现实的生活需要,这里所表现出来的过剩,是社会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能满足这种资本主义供给的商品,这个过剩是相对的,不是人们真的不需要产品的过剩,而是在人们对产品有需求但是消费不起的情况下的生产过剩。
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表现在资本家不断的进行资本投入扩大在生产,在资本追逐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上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的边界。私有制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工人阶级在雇佣劳动之下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获得工资,那就是工人阶级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工资形式的劳动力现值是指本应属于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在这里被资本家无偿占用,导致了劳动者支付能力不足。
资本利用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积累的再生产,资本家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同时,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变得越来越贫困,生产能力的提高远远超过与有效需求的增长,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危机爆发。
经济危机的表现具有一系列的连锁模式,产品滞销-公司利润降低-生产下降-公司倒闭-失业率上升-社会购买力不足-商品过剩-经济危机。
在这样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出现后,国家就会出台保障性政策,以达到扩大再生产,但是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促进经济再次繁荣的阻碍问题是社会购买力的不足,于是就产生了产品滞销到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经济危机的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产生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原有的生产方式已经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步伐,而随着生产力催生下的新生因素的不断积累,当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会发生质变,进而破坏原有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归结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和破坏性的显著特点。
周期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是依据资本价值周转时间和资本价值周转速度来判断的,固定资本要多次反复的使用,所以周转的速度相对来说慢一些。
也正是因为如此,固定资本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背景下是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资本形式,通过对固定资本的分析,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固定资本的生命周期,当固定资本更新或者固定的厂房、设备这些生产资料需要更新或被替代就会出现经济萧条,然而资本家为了摆脱萧条就会采用新技术、更换新的设备,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使生产的恢复、经济的复苏,促进消费使经济逐步到高涨阶段。
另外,新的设备的更换也是下一轮危机的物质基础,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对新的设备的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之科技的进步使得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了更多的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使更多人的收入降低,购买力下降及支付能力的降低。
又会引起新一轮的经济萧条和危机的产生,这就使经济危机具有了循环往复,或者说是不可避免的周期往复。
破坏性
经济危机的萧条阶段,经济严重衰退,大量资本闲置。伴随投资扩大,经济扩张、就业充分、市场活跃,经济复苏具有了物质基础,经济由萧条阶段转向复苏阶段。然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逐渐尖锐化。
固定资本更新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不仅促进了劳动效率的全面提高,而且机器直接排挤掉工人,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劳动者收入萎缩,导致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追不上生产的扩大,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当社会爆发全面危机之后,甚至会引起社会革命,继而“改朝换代”。
从经济危机的发展历程看,社会变革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危机的爆发,这也就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走向灭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周而复始的重复,而是呈现出矛盾不断加深、影响不断扩大状态,而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加速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进程。
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危机的表象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深层次根源是现实社会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马克思主指出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和破坏性特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在运用科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并且从深层次分析了经济危机的产生、运行及其后果。
在实践指导层面,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内容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该理论内容的丰富性。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理论意义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亦是如此。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也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同时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化的一部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会波及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挑战,我们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规律,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结语
总的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会给我国带来的经济风险做好预期防范,这是以科学态度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和难题的具体体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