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本国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等专栏后,2023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其理论体系、战略安排、实践部署等进行知识总结和理论解读。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中国式现代化。
从现代化角度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并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大体而言,这样的探索经历了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四个现代化”及其内涵
中国共产党创立后,首要的任务是通过革命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现代化有探索、有思考。早在1930年代初,党的文件中就明确使用了“现代化”概念。特别是,党还运用现代化观念分析问题、改进工作,比如针对当时最迫切、最现实的军事斗争和武器装备问题,提出“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毛泽东还提出“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等任务。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农业国到工业国”就是党对现代化的最初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将现代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1953年党经过酝酿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内涵是契合的。1954年毛泽东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结合其他相关论述和要求,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里提到的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现代化,就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含义,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此后,“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又有调整。1957年,毛泽东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前相比,增加了现代科学文化,但少了交通、国防现代化两方面。1959年底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说道:“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他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表述。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的一次讲话中,把“科学文化现代化”调整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由此,“四个现代化”提法正式形成。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就是后来常说的“四个现代化”所指;报告还提出了实现现代化“两步走”的方略。
以上就是“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来”和“讲出来”的过程。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现在讲的四个现代化,实际上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是周总理在他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出来的。”
“中国式的现代化”及“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之所以这么讲,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党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伊始,也就是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就创造性使用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在会见英国代表团时,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他讲到:“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这里去掉了“四个”二字,用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3月30日,他又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此处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指的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之路。特别是,同年12月,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明确谈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样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富有文化特色的“小康之家”,来比喻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现代化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以说,“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对“四个现代化”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继承发展。1983年6月,他更强调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推进,邓小平也深入思考现代化建设并认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比如,他曾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还提出一系列的“两手抓”。如果说“四个现代化”更多指经济和物质层面的现代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则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如何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经过深思熟虑,1987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三步走”战略。这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表述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样,在明确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什么”后,又提出了“怎么干”,是基于中国国情对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发展。
此后,党对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和目标不断完善发展。比如,党的十五大报告细化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确立了新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并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到建党一百年时要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此相应,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也在十三大报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增加了“和谐”的新内容,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式现代化及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改革开放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十八大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明确其目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进入新时代,党紧紧围绕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带领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征程。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概括我国现代化的特色为:“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指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2年7月,习近平直接使用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表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作了全面系统论述。
这样,“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也有区别。邓小平讲“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指“适合中国情况”,讲“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针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习近平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也强调“适合中国情况”,但更是立足新时代、对接新时代,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了更丰富的新内涵,是对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深化和升华。也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可以发现,从“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提法微妙变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一种新的现代化观的逐步形成。习近平明确使用了“现代化观”的概念。在比较意义上,这既是针对西式现代化观的,也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美国化”观念误区的。新现代化观强调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方式、目标追求等都是中国特色的,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是对“现代化=西方化”观念的彻底否定。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与新的现代化观相比,新文明形态的表述更为宏大,有别于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形成的文明形态;它是对社会生活、器物、制度、价值等文明诸要素和“五大文明”协同发展的整体反映,是一种对新的现代化模式、类文明形态的全面关照。
(作者上官酒瑞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