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3.学习者:在终身教育时代中包括青少年,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的教育对象。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忽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3.目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4.*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 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他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1.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3.教育的个体谋生享用功能:(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人获得了谋生的本领。个体谋生某种社会职业必须要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而且对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体谋生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另一方面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获得自由和幸福,还培养人高尚的情趣和感受幸福的能力,为享用终生创造条件4.教育对个体发展负向功能的现实表现: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不能忍受的边缘,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和心理问题的大量出现。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5.**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6.**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7.**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教育对社会民主的推进主要表现在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第三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2.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3.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4.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5.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2.*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从人的需要来说,人是社会的主体,满足人的主体性需要的教育目的,才更利于人的发展。3.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4.新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正确表述: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第四章 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教育制度的特点: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类似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1)客观性(2)规范性(3)历史性(4)强制性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1)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2)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文化: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1)双轨学制(2)单轨学制(3)分支型学制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我国现行学制还需要继续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2.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4.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1.*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1)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5)自我教育4.**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合理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识性知识(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4)崇高的专业道德(5)强健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5.**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6.现代教师职业形象:(1)教师的道德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3)教师的人格形象7.学生的本质特点:(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是具有主体性的人(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8.学生的主体性的具体表现: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1)独立性(2)选择性(3)调控性(4)创造性(5)自我意识性9.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4)同时,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反映。
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在校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0.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11.**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1)顺序性和阶段性,这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要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2)稳定性和可变性,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3)不均衡性,身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的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4)个别差异性,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5)整体性,这要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1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 课程1.*课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的,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4.*教材: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5.*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列举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2.列举课程组织涉及到的工作:课程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3.*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4.*列举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4)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5.*核心课程的优缺点: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实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凌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6.*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区别与联系: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活动课程又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来看,学科课程中是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时间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七章 课堂教学1.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3.课堂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智育却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3.*教学设计的依据:(1)现代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教学的实际需要(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5)教师的教学经验4.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1)系统分析模式(2)目标模式(3)过程模式5.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6.**课堂教学策略的特征:(1)指向性(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7.**讲授策略的特点:第一,从信心传播的方向看,具有单向性。
第二,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8.**对话策略的特点: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为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行为调整提供线索;第三,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活跃课堂气氛10.**对话策略的形式:(1)问答策略及其运用: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问答和“对话式”(2)讨论策略及其运用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班级管理:所谓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2.班级组织: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1.班级组织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2)第二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3)第三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2.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1)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2)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3)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4)班级组织的规模3.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4.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1)促进发展功能(2)满足需求的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5.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6.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主要策略:(1)创造性的规划办及发展目标(2)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第十章 学生评价1.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