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社会转型是指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体制结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等逐渐实现新旧转换和更替的过渡阶段。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王夫之称为“古今一大变革社会”。
1.经济领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以“公田”为标志的井田制逐渐瓦解,以“私田”为标志的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自耕小农和地主阶级形成;“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诞生,古代中国最早一批工商业城市出现。
2.政治领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以国王任命和军功授爵为主要形式的官僚制度开始取代世卿世禄制,军功贵族(新兴地主)逐渐取代西周、春秋时期的宗法贵族掌握军政大权。
3.思想领域:礼乐制度崩溃,适应官僚制度的忠君观念冲击着夏、商、西周的天命观念;士阶层的崛起,形成了诸子蜂起、学派并作的新气象,诸子百家为重建社会秩序提供了各不相同的救世方案,百家争鸣为新时代的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资源。
4.教育领域: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知识补遗】 ①春秋晚期战国初期以来,随着士阶层的崛起、自耕小农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独立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诞生,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初步形成。②诸子百家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提出的治国方案有异,但治理社会、安定人心的思想倾向和根本宗旨却异中有同——天下大同、四海一家、齐民平等,这些共同理念,对我国后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影响深远。③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富国强兵,相继进行政治改革,贬黜旧贵族,起用贤能才干之士,推行耕战并重政策。这场改革运动,至战国时期达到高潮,改革范国扩大到官制、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
1.传统兵役制破产
“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
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
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
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周天子权威的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崩溃,促使了贵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国的变法改革及礼贤下士的“养士之风”又进一步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主要从平民中擢用人才。
总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历着划时代变革。这一时期出现的各诸侯国延揽人才的风气、社会阶层的流动、科技文化的进步、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等反映了上述变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