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彭德怀先后致电东西线两位副司令,邓华和韩先楚,双方各执一词,理由充分,最终的决定权又回到了彭德怀手中,战事的成败和无数战士的性命,都系于彭德怀一念之间,巨大的压力折磨着彭德怀,他该如何决定呢?
横城反击战(横城反击战双方伤亡)
在第三次战役中,汉城被志愿军攻占,并将部队推进到了三七线附近,这无疑是中国军队的的巨大胜利,可补给线被再一次拉长,本是杯水车薪的志愿军补给线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作为一线指挥官,彭德怀最清楚志愿军打得多么难,没有饭吃、没有棉衣、弹药少得可怜,甚至战士们还要赤脚作战,在零下三十四度的冰雪下坚持战斗,纵使赢得了第三次战役的胜利,其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
此时,部队急需要休整,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希望可以稍作后撤,让部队得一些休整时间,但是主席的回电则是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主席对战局的判断有些乐观了,彭德怀心中叫苦,却也不得不坚决执行,那么剩下的问题就确定了,打是一定要打的,问题就如何打好第四次战役。
李奇微上任后,对志愿军进行了缜密的分析,为何志愿军总喜欢夜间发动突袭?这样可以成功避开美军空袭,为何志愿军总喜欢月圆之夜发动进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利用月光照明。
为何志愿军的攻势最多只能维持7-8天?原来并非志愿军真的不能坚持战斗,而是他们的后勤补给,只能让战士们坚持一周。在调查明白一些列问题后,李奇微的心中有数了。
1951年,1月25日,李奇微集结美军1、9、10军,南朝鲜第1、3军团等,共计23万人,全线发起反攻。面对敌人的反击,彭德怀也不得不迎战了,而且美军的战术也被李奇微改为“磁性战术”。
美军不再盲目进攻,而是先派小股部队试探进攻,一旦碰到志愿军主力,就马上后撤,接着再用重火力轰炸志愿军阵地,或许美军的推进速度变慢了,但可以成功消耗志愿军战力。
在志司总部,彭德怀、韩先楚、解方等人研究出一个可行的方案,“西顶东放”,联合国军美军主力在西线,而东线以韩军为主。于是,只要在西线顶住美军的进攻,接着在东线发动大反击,倘若东线进攻顺利,便可以威胁西线美军主力侧翼,动摇美军整条战线。
韩先楚负责西线,指挥38军、50军、人民军一军团,邓华负责东线,指挥39军、42军、40军、66军。西线的目的就是掩护东线,吸引住敌军主力,为东线争取时间,他们面对的是装备到牙齿的联军部队。
西线的防御纵深只有二十多公里,正面防守宽度却达四十公里,没有防御纵深,就意味着无法迂回作战,只能坚守阵地、死战不退。在前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基本以运动战为主,由于其装备简陋,难以和美军硬抗,所以阵地战是志愿军一定要避免的。
50军和人民军先后退居汉江北岸,而剩下的只有38军,韩先楚既要撤退,还要保住阵地,如果收缩太快,万一东线还没有准备好,一切就都泡汤了,而如果退得太慢,那么就可能造成更为惨重的伤亡,作为西线的指挥官,韩先楚明白,这是一场惊世血战。
联军的炮火将38军的战地普遍削低了一米,炮火结束后,便是坦克和步兵冲击,等到一轮进攻被击退,下一轮炮火则接踵而至。38军是志愿军的王牌军,也被称为“万岁军”,这些精英战力,本不应该消耗在阵地战之上,他们之中的很多战士打跑了日本人,还将蒋介石赶到了南海,却牺牲在朝鲜的众多无名高地之上。
很多阵地上的战士全牺牲了,但他们没有退后半步。鉴于38军的巨大牺牲,彭德怀急了,他马上致电邓华,要求必须在2月11日向东线敌人发起进攻。一旦战役打响,美军侧翼将受到严重威胁,于是西线的38军才可以退回汉江北岸。
东线的反击战开战在即,志愿军司令部对进攻目标发生了分歧,此时,南朝鲜8师被阻击在横城西北,南朝鲜3、5师被阻击于横城东北,美军2师23团、法国营被阻于砥平里。
横城的兵力多,而砥平里的兵力少,横城主要以南韩军为主,人数多,战力差,而砥平里以美军为主,兵力较少。不过砥平里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座小山村,位于战线的中间位置,一旦志愿军攻下砥平里,既可以分割敌军,还能威慑东西线两方敌人,打乱美军整个战略布局。
韩先楚主张先打砥平里,邓华主张打横城,两位副司令,在进攻目标问题上发出分歧,而此时38军还在剧烈消耗,牺牲不断加剧,彭德怀必须快速做出决定。
邓华主张先打横城,可以大量歼灭敌军,因为这里有大量南韩军,而如果先打砥平里,敌军很有可能后撤,歼敌数量有限,而一旦敌军后撤,我军又追不上敌军的摩托化,这样整个战略目的就无法达成。
韩先楚虽说在西线指挥,但对整个战局了解得仍很透彻,志愿军先打砥平里,或将一鼓作气攻下,如此这般,便可以威胁到联合国军东西线侧翼,主动权将牢牢被志愿军抓住。
打横城并非不可行,但很可能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横城进攻顺利,迫使砥平里的敌军后撤,那么战略目的可以完成。而如果砥平里的敌军坚守阵地,志愿军倘若攻不下来,就可能变成拉锯战、阵地战,敌人一旦预料到砥平里重要的战略位置,增派援兵,那么最后的战略目的很可能无法达成,38军的牺牲可就白费了。
1951年,2月8日,彭德怀决定先打砥平里,当天晚间,却有就觉得先打横城最好,隔天晚间韩先楚打来电话,彭德怀还是决定先打砥平里。发出电报后,彭德怀又犹豫了,他认为西线的指挥官是邓华,邓华应对战局有更深刻的认识,随即让邓华自行决定。
战役最终决定,先打横城。邓华久经战阵,彭德怀相信邓华的判断,而韩先楚是常胜将军,判断几乎从未失误,想必在彭德怀的心中仍有犹豫。
如果志愿军有着和美军同等装备,哪怕是三分之一的装备水平,志愿军都可以同时攻打横城和砥平里,但此时他们不得不攻打一方,在汉城北山指挥所中,韩先楚皱着眉头不停地抽着烟,如果美军意识到砥平里的重要性,一旦增兵,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2月11日,邓华的四个军猛扑横城,南朝军被杀得大败,南朝鲜第八师,南朝鲜三师、五师几乎被打残,不仅如此,志愿军还缴获大量火炮,足够装备我军一两个炮兵师。
李奇微再次将南朝军队骂得狗血喷头:“南朝鲜军队在中国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国士兵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天兵天将。脚踏胶底鞋的中国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
横城之战志愿军总共歼敌一万两千人,取得大胜。2月16日,38军终于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很多干部当场晕倒在地。很多人说是老天保佑38军,在38军撤到汉江北岸的两天后,汉江就解冻了,38军虽然撤出了战斗,但东线的战役远没有结束。
结局还是被韩先楚言中了。李奇微不是自大的麦克阿瑟,他对战局有清醒的认识,李奇微认识到砥平里的重要性,开始向砥平里疯狂增兵,不惜代价要保障砥平里的安全。
整个战役的战略目的就是打开美军缺口,迫使美军全线撤退,虽说横城反击战歼灭大量敌人,但并没有动摇美军战线,这只是战术性胜利,而此时李奇微已经意识到砥平里的重要性,血战将再次降临。
在东线战役打响不久后,砥平里的美军增援就到了,原本这里只有美军一个团和一个法国营,而现在这聚集了四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坦克营,小小的村庄聚集了六千人。
美法军所在地面积很小,这也意味着他们的防守密度很高,佛里曼上校在此设置了一个1.6公里直径的环形防御阵地,在这其中,聚集了六门一五五榴弹炮、十八门一零榴弹炮、二十辆坦克,还有五十一门迫击炮等等。
志愿军投入了八个团,加入了这场战斗,刚刚经历横城反击战的四个军,已经激战数天,而他们此时面对的是一个咬不动的铁石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由于之前的胜利,加之指挥系统的问题,此战中,志愿军损失惨重,第一天通宵血战,志愿军毫无所获,只落得一大批伤亡。
白天,美军的飞机,加之砥平里的炮火,让志愿军狼狈不堪,他们只得等到夜晚再次发动进攻,在密不透风的火网下,志愿军战士一个又一个栽倒在地。
面对攻坚战,最有效的方式是火炮进攻,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炮弹,根本不用牺牲一兵一卒,只要将砥平里这块弹丸之地炸成废墟即可,可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火炮和炮弹,我们只能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去冲击敌人的炮火和坦克。
在如此巨大的伤亡下,彭德怀也不得不下令撤退,38军的伤亡已经太大,如果继续进攻砥平里,只能加大伤亡数字,根本毫无意义。
此战中,暴露了志愿军的一个致命弱点,这也是在第五次战役前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火力的巨大差距,遭遇战和攻坚战是志愿军最不想看到的,没有足够火炮、没有海空军的支持,很多情况下,志愿军只能被动挨打。
在中美巨大的国力差距面前,共和国的统帅们认识到了装备、火力的重要性,现代化战争迫使中国军队飞速前进。
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彭德怀也罢,邓华也罢,失误总是难免的。战后,邓华在志司总部进行了深刻检讨,反省了自己在作战指挥上的错误,并表示承担责任。此次战役的失利,也成了邓华心中隐痛。
砥平里战役不幸被韩先楚将军言中,“旋风司令”果然名不虚传,他总能在战场上做出准确判断,向旋风一样捕捉到绝佳战机,倘若东线率先进攻砥平里,那将是美军的噩梦。(文/九鱼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