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柏拉图及主要美学著作
《理想国》《大希庇阿斯篇》——提出什么是美的?美是什么?
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略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2. 美学的研究对象
(1)“美”。这种美是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的审美意象。
(2)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包括审美关系和审美经验。(审美关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脱离审美活动则变成没有内容的概念;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心理的角度来表述什么活动,脱离````可能局限于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变成纯粹的心理学研究)
(3)美和艺术(狭义)
3.学科特征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两联系”: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研究对象:人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和文化世界(价值世界)
回答:应当是什么?(包含发展、完善人格的价值导向)
功用:教化作用
人文世界的精神性、意义性、价值性决定了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科学。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理论性:1)作为人文学科,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而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美学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既体现了这一特性。
2)美学特别是作为其骨骼的没的哲学,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的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分。
(3)独立传统的学科,而不是交叉学科。
4.中国美学及其核心概念——意象
“中国美学”有三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所指,一是指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二是指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现代学科的美学,由于这一方向下的美学发端于对西方美学的移植作用。因而也可以称作“美学在中国”;三是指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三者相互融渗而不可分割。
意象:1.审美意象不是物理的存在和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情世界。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
2.在中国美学看来,意象世界是“显现真实”,即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回到自然的境界。
3.中国古代美学认为,意象是美的本体,艺术的本体,如情景交融“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
4.当代美学也认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个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5.什么是形式美?
形式美是从众多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抽象意义的美。相对于内容,具有独立意义的,高度的普遍的美。(例如从杨贵妃形象中提取出“眉清目秀、体量优美”的特点)也是各种形式因素,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6.自然美的特征
(1)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自然物自身的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及其自然特征是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2)自然审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
比如荷花,我们都喜欢,但是认识是不一样的,有人说出淤泥而不染,是气节的象征,有人说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孤独寂寞的表现。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如徐悲鸿的马代表高昂的民族精神,齐白石的虾彰显对生活的热爱
(4)自然美的形态多样性与变异性
自然物自身是运动变化的,会改变;人面对自然事物时的视角,情感态度不同(对于李子柒的田园生活)
(5)自然审美的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
自然审美需要审美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全感官身心参与性、亲身经历性及源发体验性,不仅体现于外在自然物的自然审美活动中,实际更其鲜明地体现于存在论意义上的对内在天性地自然审美活动中。(自己亲身体验)
7.社会美的特征
(1)以人类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美,在美的领域中是最早的、最根本的美,是一切美的前提与最终归宿。
(2)是为人类自己更好的生存的美,是一切美的起点与终点。实践生产美,人们的时间都是在衡量了实用性和尊重规律性的情况下进行的。
万里长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力量和智慧的表现,所以它成为了中国的象征。在不毛之地,在荒漠,都有它的影子,修建长城,不仅高难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国为之,还需要高智慧,我们的长城中没有一点钢筋混凝土,却坚固无比,另外,修建长城,也是我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它就是气质,是魄力。
(3)直接的功利性。相对于自然美更侧重内容,社会内涵和意义更为充分和明显。
一幅画作为艺术,它原本就是欣赏的,不是图实用,但是社会美很多是先有了明确的实用价值,再有欣赏价值的。我们买漂亮的钥匙扣,其前提是实用,然后是漂亮。
(4)时代性更强。社会美与特定时代的实践更紧密。
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实践方式,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那么表现在社会潮流和文学的世界里,很多审美对象都是不同的。
8.优美的本质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静等风格,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优美的诸多特质)
优美的活动过程中没有突出的矛盾冲突与情感张力,主客体始终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其核心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最终成果,是现实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也是其他审美范畴对象化实现最终所达到的结果。“和谐”“完满”是最本质性的特征。
优美本质的形成,一方面由人的本质对象化实现的性质决定,即主客体的相对平和与和谐。另一方面,从人的本质对象化表现的成都看,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悲剧、喜剧、丑与荒诞等,尽管包含了主客体曲折的矛盾冲突与斗争,但其活动结果最终指向完满、统一的目的,即对人的本质的最终肯定。和谐与圆满也构成全部审美范畴努力争取所要达到的境界。
9.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情感力度异常强烈,具有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并以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为基本特征的审美范畴。
崇高侧重展示人的本质(时间劳动及其自由性)对象化(规律与目的相统一)实现的曲折过程。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对立的激化状态。崇高蕴含的动力及斗争状态,可推动实践主体巨大的精神力量的无限生成与提升。崇高中受阻受挫、乃至被强大的外部力量压倒的是矛盾状态中的个体主题,但只是外在客观情势,作为人类本质的实践劳动及其自由,在总体上不会消亡。
个体向人类总体的升华,意味着审美主体的不断抗争、突破与超越,这是崇高审美始终处于矛盾激化与强烈运动状态的内在根据。它导致崇高范畴在内容上更侧重社会美与艺术美德展示,显现庄严、宏伟与气势,表现一种主体道德力量的美。
崇高突出的形式特征是“大”。一为“无限性”。先秦时期称为“大美”。一为反差甚至怪异,巨大、粗糙甚至丑陋。郑板桥东倒西歪、结构奇险的书法。
崇高的审美感受与效果特征,按康德的说法是一种痛苦的愉悦性。这期间个体向人类的过度与升华,使个体在人格、心理及精神等层面趋向无限,从而,终于从紧张动荡的心理,转向为总体与人类而骄傲自豪的激情与愉悦。
10.悲剧
悲剧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乃至发生某种转变的一种审美形态。同时具有必不可少的四要素,即悲剧主角、悲剧事件、悲剧悖论和由悲剧审美者所承当的悲剧效果。
(一) 悲剧人物
1. 悲剧主角以超前出现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对抗,目的因脱离规律条件而表现为不能实现的理想愿望;悲剧主角目的无法实现的绝望境况与其执着追求目的的理想的强烈个性构成了悲剧与崇高的交叉。也叫“崇高性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屈原……
2. 悲剧主角在既定现实的结构秩序中磨灭了个性和创造力,悲剧主角的个性不是超前,而是无个性;作为主体悲剧主角的目的不是夭折,而是被特定的现实情境及其力量同化消解。也叫“非崇高性悲剧”或“平常悲剧”。《阿Q正传》《祝福》《摩登时代》
(二) 悲剧特征
1. 悲剧至少有一个值得人同情和认同的个性化人物作为主人公。
不论是谁,当他们遭遇不幸甚至毁灭时,只要表现出人的自由自觉创造性本质的丧失,具有了哪怕些微的值得肯定的正面价值,并激起怜悯与恐惧之情,或者引发人们的一定同情与认同,就可称之为悲剧人物。
2. 悲剧人物会遭遇到一个结局不行的灾祸、失败或死亡的悲惨事件,并常常使个性遭到毁灭或者使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本质内容上、在矛盾斗争的总体形势上,主体被客体所压倒,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目的性愿望被严酷的客观规律所否定,体现人的本质的劳动——实践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性受到损害乃至丧失。(主人公人的本质的泯灭或其遭受的内在伤害)《项链》《祝福》
3. 悲剧人物所遭遇的痛苦甚至死亡结局及其人性伤害或丧失,既是必然而不可避免的,又同时是不正当、令人不可接受的。
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必然的强制性
4. 悲剧会引发其审美者恐惧、怜悯与悲伤等诸多复杂的情感反应与审美感受,甚至发生某种精神提升或转变。(最重要的审美感受与功能方面的特征)
悲剧审美者得到“悲剧快感”,崇高性悲剧还同时会使审美者感奋、充满力量、产生超越感。悲剧审美者不知可以逃脱世俗生活的纷扰,更会受到悲剧的引导,思考自己或他人的命运,乃至对人生获得哲学性的审视眼光,从而得到某种启示,且有可能落实于自己的人生实践,进而产生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 悲剧与崇高的关系
同:
1. 悲剧与崇高都侧重于展示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人公人的本质在实现对象化过程中的矛盾激化、艰难斗争,主体遭遇巨大阻力的对抗状态和矛盾冲突
2. 崇高性悲剧与崇高都在所涉及的主人公人的本质的暂时失败中,激发起人们对人的本质的伟大自豪感和必胜心。
3. 在心理感受上,二者都在压迫刺激痛感中使审美者体验、升华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快感即美感。
异:
1. 崇高审美突出的是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人公的斗争精神及其胜利前景,而悲剧审美更侧重表现主人公所置身矛盾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及主体不可避免的失败与人性所受的伤害与毁灭。
2. 悲剧审美侧重表现个体命运,格外强烈地刺激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崇高审美则突出人类总体背景,它引导个体向人性道德境界升华。
3. 崇高悲剧审美不仅有崇高那样的亢奋激情和人类自豪因素,包括崇高性与非崇高性悲剧在内的悲剧审美更常常以深邃的哲理内容启人深思。
4. 悲剧审美比崇高审美地审美对象范围小,它只涉及人的行为或事件;崇高审美地对象既包括人的行为事件也包括自然的世界。
11.喜剧
(一)概念
喜剧是指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景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其中有不不可少的四要素,即喜剧人物、喜剧事件、喜剧矛盾和戏剧审美者所承当的喜剧效果。
喜剧审美的本质就是对作为审美对象的戏剧主人公遮蔽自我个性或人性本质事件的揭露。
戏剧分为肯定性喜剧(以丑衬美)和否定性戏剧(假饰成美)
(二)喜剧特征
1.喜剧人物的无价值或反价值性
滑稽
2.喜剧事件的矛盾性与可笑性
形式上表现出不和谐、不协调的矛盾性及其反常性,在内容上表现出可笑性
喜剧审美则展示事物的矛盾,凸显的是其喜剧对象本身的不和谐、不协调及其反常性,以实现引人发笑或批判鞭挞等目的。
3.喜剧矛盾的突发性
有悬念,意料之外 严监生死前的细节
4.喜剧效果的愉悦性
直接,强烈。优秀的戏剧可以产生极大的辛辣感、批判性和同情感,“寓教于乐”。
12.怎样理解中国美学中的天然美?
13.怎样理解“艺术的终结”和人生艺术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