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参考书目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马哲课程用书,具体版本貌似是15年后最近的那版。笔记标注序号的为主要知识点,序号后再序号则为知识点详解,大部分都不用过度记忆。另外强调一点,“和”在汉语环境下不单单表示并列关系,为了防止发生歧义,马哲当中一般不会调换前后的词。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观
目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矛盾)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6.社会主体观:
7.拓展延伸:社会存在的定义详解
8.拓展延伸:社会意识的定义详解
9.拓展延伸: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拓展延伸: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11.拓展延伸:为什么生产力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力?
12.拓展延伸: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分析与阶级分析)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从社会意识的产生来看,其根源在于社会存在的需要。
②从社会意识的内容来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从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来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从质的方面上看: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从量的方面上看:社会意识的影响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与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社会意识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性。
③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⑤(突出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矛盾)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体表现为当前掌控的自然力与前人积淀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两个特征。
要深入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发展要求和状况等重要方面:
①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②生产力的状况,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③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④生产力的状况,是性质、水平、发展要求三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发展态势。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其支配和制约。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由此所决定的消费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也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相互联结、相互作用。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存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方面,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形式)和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相应的调整或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但归根到底,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最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得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时上层建筑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方面)
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上层建筑极力维护、促进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会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
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一方面,上层建筑以强制性手段,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上层建筑以非强制性手段,使被统治阶级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
从服务的效果上看: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则阻碍。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根本动力)
2.生产力(最终决定力量/最终动力)
3.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巨大动力)
5.社会革命(伟大动力)
6.科学技术(强大动力)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自然而然就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阶级斗争: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社会的量变)
C.改革: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另一结果。(现代社会的量变)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
D.社会革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伟大动力(质变)
社会革命的是指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但又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E.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促进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7.拓展延伸:社会存在的定义详解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必要条件)、人口因素(重要条件,主体)和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人口因素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有生命的现有人口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及其变化规律。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具体样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这还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最后,这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8.拓展延伸:社会意识的定义详解
社会意识,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根据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人类意识。
按照层次的高低,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低水平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等,它以感性认识为主。社会意识形式是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高级社会意识,其特点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分工、有相对固定的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科学等,它以理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9.拓展延伸: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资料当中,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②科学技术可以发现和创造新的劳动对象,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加工改造。
③通过学习和教育的途径,可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④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的组织管理中,使生产的组织管理更符合生产的发展规律,优化生产的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⑤(强调“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生产中,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10.拓展延伸: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这种关系下往往包含着剥削关系。
11.拓展延伸:为什么生产力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力?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二者共同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则直接对社会形态有决定性作用。
②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会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者则直接组成社会形态。
③生产力本身就对社会有促进作用。
12.拓展延伸: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分析与阶级分析)
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原则):
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阶级分析方法(原则):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
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地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是历史进程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虽然也能使具体历史事件的外貌或某些后果改变,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