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皮特粗鲁地从小汤姆手中抢走一个球时,虽然对汤姆身体进行了冲撞,但他只对抢球感兴趣,而不是故意要伤害汤姆。这是一种工具性的攻击行为,或者说是作为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的攻击(只是单纯抢球而对人没有仇恨),这是儿童早期最常见的攻击类型。在2岁半到5岁的时候,儿童经常会为争夺游戏地盘或玩具而发生冲突。攻击行为主要在社交游戏中体现出来;孩子们在游戏的冲突中学会了社交能力。实际上,儿童表现出某种工具性攻击的能力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步骤。
从2岁到4岁开始,当儿童养成自控力后,他们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即说出愿望后等待回应。这是儿童从攻击行为转变为言语表现的开端。但是,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仍然存在,调查研究发现, 从2岁开始喜欢抢夺玩具的小孩到6岁以后更容易表现出暴力和攻击行为。
从6、7岁开始,多数儿童攻击行为开始减少,合作行为开始增加;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减少,换位思考开始增加。而且交流沟通能力变得更好。他们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可以理解为什么其他人可能以某种方式行事,并且可以发展出更多积极的方式来自我评估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相反,那些学龄前经常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到6岁以后,缺乏自控力和换位思考能力,更容易表现出与同伴的冲突和愤怒情绪。
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吗? 研究表明确实如此。男孩比女孩多的雄性激素(**酮)可能是攻击行为的基础。事实上,从婴儿期开始,男孩更喜欢从别人手里抢夺东西。从会说话开始,女孩更倾向于用语言抗争或解决冲突。
但有些研究发现女孩比表面看起来更具有攻击性,只是她们的攻击行为跟男孩的表现形式不同。男孩通常公开的针对目标进行物理形式或言语威胁的攻击;而女孩更多的是对目标实施关系攻击(relational aggression)也叫隐蔽攻击(convert),间接攻击(indirect)或心理攻击(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这种更微妙、隐蔽的攻击行为包括操纵、破坏或威胁目标的人际关系,声誉或心理健康。它可能涉及“破坏形象”,散布谣言,嘲笑,取消友谊,孤立或将某人排除在团体之外。
在学龄前儿童之间,最常见的仍然是直接面对面的攻击,例如: “如果你不给我你的玩具就不要跟我们一起玩。”从儿童中期(6-11岁)到青春期(11岁-20岁)开始『注:青春期起止时间可能会由于遗传,人种等因素略有差异』更多的表现为关系攻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攻击行为会变得越来越隐蔽和复杂。
攻击源(Sources of Aggression)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养成一个好斗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好斗?
其中生理因素是一部分原因。例如性格特点(temperament):那些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冲动,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孩子更倾向于激进地表达愤怒。
调查表明,攻击行为的形成主要来自下列几种原因:
1. 儿童早期压抑、无趣、争吵、家庭暴力的家庭氛围组合;
2. 成长过程中缺乏父爱、母爱和社会支持;
3. 成长过程暴露于攻击性的成年人和邻居暴力周围;
4. 成长于不友好、好斗、冲突不断的伙伴群体;
………
经历过上述负面的社会化成长经历,而且长期生活在贫穷、暴力、高风险环境下的儿童会吸收过多的反社会态度(antisocial attitude), 无论他们的父母如何努力都难以弥补。
幼儿与拒绝疏离母亲的早期的不良关系-通常是贫穷的单亲母亲,这是儿童成长中不利条件的主要因素。心理学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缺乏父爱、母爱对婴儿期的影响能够预测儿童早期攻击行为出现的概率。负面的依恋关系可能会为长期的破坏性兄弟姐妹冲突关系创造条件,在这种冲突中,孩子会模仿父母的敌对攻击行为。
这些不和睦、矛盾的、冲突不断的家庭会养成儿童攻击性、好斗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会延续到未来的同学和伙伴关系中。心理学家对180个5岁、有相近年龄兄弟姐妹、低收入儿童的家庭进行了研究统计(这些儿童的家庭普遍具有不安全的亲子关系、冲突型兄弟姐妹关系), 能够准确预测到他们6-8岁时在家庭和学校中会发生攻击好斗或反社会行为。
具有反社会倾向儿童的父母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更好的阻止或惩罚子女不当行为,也不知道该如何强化子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们经常用暴力或放弃(neglect)的方式对待孩子,这使孩子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在强制儿童做某些事情失败而让步的父母,可能会加剧儿童重复这种不良行为的抗拒心理(例如因为小孩到时间不睡觉而吼他,或小孩看电视,玩游戏,玩手机不做作业而冲他喊叫)。
好斗有攻击性的儿童往往不受欢迎,并在成长过程中伴随有社会和心理问题。好斗且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倾向于寻找喜欢自己、跟自己相似的朋友,并互相怂恿进行反社会行为。
*译文来自原著《发展心理学》, 作者戴安娜·芭芭拉(发展心理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大学教材作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