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在巴拿马博览会上曾荣获过金质奖章。它能抗老化·防蛀虫,经久不变,有“纸寿千年”的说法。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宣纸。
宣纸得名于(宣纸得名于它的什么)
东晋时,有个青年造纸工,叫孔丹。
后来,他师父去世了,他就用自己造的纸给师父画了幅像,挂在墙上。
可是才一年不到,这画纸就由白变黄,由黄变黑,并且开始一片片剥落下来。
孔丹见了,心里很不好受。他想:要是能造出一种经久不变的纸来画像,有多好啊。
于是,孔丹就联络了几个师兄弟,瞒着纸坊老板,搞起试验来。
半年下来,不仅试验没有结果,反倒让纸坊老板晓得了这件事啦!
老板根本不相信这几个小小纸工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又怕他们继续试验下去,不干正经事,影响他的生财之道,于是就把领头的孔丹解雇了。
孔丹没有因此气馁,相反却乘这个机会到各地纸坊走走,看看人家怎么造纸,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亲朋知道孔丹要出远门,好心地劝他:“你这样单身外出,无依无靠,要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
孔丹说:“不怕。不吃苦中苦,难攀高上高。”说完,戴上斗笠,穿上草鞋,辞别大家,上路了。
孔丹从山西走到山东,一晃三年过去了。他走了不少纸坊,可是看来看去,没有新头绪。
孔丹仍不灰心,又花了三年时间,往河北、河甫走了一遍,还是收获不大。
于是,他又转道江北、江南。孔丹爬了九九八十一座山,过了七七四十九条河,先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转眼已三十多岁了,加上旅途辛劳,显得格外苍老。
但是千辛万苦没有把孔丹压倒,他还是继续到处走访。
有一天,孔丹来到江南宣城一带,只见这儿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孔丹走到一条山溪边,突然发现有棵大树倒在溪面上,光滑滑的树干上,有一层雪白的东西,象一张薄薄的纸放在上面。
孔丹弯下腰去,剥了一点放在手里,摸摸捏捏,既象棉花这样柔软,又象皮一样结实,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孔丹心想:如果把它用来造纸,那该多好孔丹四处张望,想找个当地人来问个明白。
正巧,孔丹看到百十步外有间茅屋,里面走出一个颤巍巍的白发老奶奶。
他赶忙上前,深深地作了个揖,说:“老奶奶,我向您打听一下,那……”
只见老奶奶连连摇手,指指耳朵,意思是耳朵聋,听不见。
孔丹只得打手势,老奶奶还是朝他直摇手。
正在这时,一个背着竹篓的山里姑娘来了。老奶奶指着她对孔丹说:“客官,你有话,就对我孙女说吧。”
孔丹走到姑娘面前,说:“请问大姐,那几倒在溪面的一棵大树上,有一层雪白的东西,那是什么啊?”
谁知那姑娘一听,满脸涨得通红,什么话也不说,就躲到老奶奶身后去了。
老奶奶一见姑娘这样子,便手搭凉棚看着孔丹。看了好一会,眉眼全舒展开来了,说:“是个年轻人哪!”
孔丹一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老奶奶轻轻拉了拉身背后的姑娘。姑娘不好意思地放下竹篓,从老奶奶背后站出来,对孔丹说:“客官,请不要见怪。这地方就我和奶奶住着。我从小没了父母,十六岁那年,奶奶怕我在山沟沟里受苦,要我嫁到山下村子里去。我舍不得丢下奶奶一个人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肯。奶奶便说:好吧,那你就等吧。不过,等到有一天如果有个男人来问这棵溪面上倒伏的檀树,你就非嫁给这个人不可想不到今天你…”说到这里,姑娘低下头,又不好意思起来。
听了姑娘这番话,孔丹心想:这些年来,我爬山涉水,吃尽千辛万苦,还不是为了要造出这样的纸来如今刚有了点苗头,怎么能轻易离开呢?
再说,要造出这种纸,一年两年还不一定有把握,眼前这姑娘,品貌也端正,添上这么个好帮手,兴许还能早点把这种纸造出来呢想到这里,孔丹便说:“我是个造纸工,为了造纸给师父画像,走南闯北数十年,才见到这雪白的东西。只要能造出这样的纸,大姐不嫌我是纸呆子,大姐咋说我咋依但请先告诉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姑娘听了很高兴,凑近老奶奶耳朵,又是说话,又是打手势,老奶奶终于明白了,便在姑娘的搀扶下,和孔丹一起来到溪边。
老奶奶指指姑娘说:“她生下来的那年,恰巧这棵檀树倒在溪面上,所以就给她起个名字叫檀姑。这檀树泡在溪里,雨过天晴太阳晒,太阳晒过再雨淋,天长日久,树皮就脱离树干,变成现在这个样了。”
孔丹听了很高兴,造纸的办法有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当晚,孔丹和檀姑朝天一炷香,便结成了夫妻。
第二天,孔丹便采集了檀树皮和燎草一起浸润,日晒,揉制蒸煮
老奶奶和檀姑成了他的好帮手。
功夫不负苦心人。孔丹终于造出了好纸,因地得名,就叫它宣纸。
宣纸中还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传到了今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