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乡土中国》——深入探索中国乡村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经典之作

《乡土中国》——深入探索中国乡村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经典之作

《乡土中国》——深入探索中国乡村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经典之作“读书不能就易避难,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这是《乡土中国》导言里的一句话。

“读书不能就易避难,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这是《乡土中国》导言里的一句话。

在这句话的激励下,我带着对“乡”的亲切和对“土”的记忆,踏上了乡土中国的阅读之旅。

变迁乡土社会的例子_变迁乡土社会的特征有_乡土社会的变迁

01 乡土中国的整体感知

作者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

以14篇论文的收录其中,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剖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这本书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也深刻解释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

初读,你可能觉得文章晦涩难懂,但当你深入其中,句句话都吸引着你,犹如回到那个时代在隔空对话。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发展历史,如果你正在从事乡村治理的工作,如果你想找到儿时乡土的记忆,如果你不明白我们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你将会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它值得一读再读,反复阅读。

从文学素养而言,这本书中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并有围绕其提出的字词概念、再运用现象和事实展开论述,思维极其严密。

我认为乡土中国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作者可以把概念具体化,而又可以把具体的东西和事物概念化,能在一般和个别之间来回的切换。

把概念的东西通俗化需要很高的悟性,需要准确理解作者的深意,而把具体的东西概念化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准。

能把这两者结合并来回切换的,一定有很高的学术素养,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其论述的方式方法。

从思想政治学科角度而言,我觉得阅读这本书,有利于传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于形成正确的三观,可以辩证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总之,乡土是一种文化记忆,在当代社会治理中,乡土也是一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回归乡土,是当代社会治理的富有建设性的重要维度。

乡镇建设作为木桶的最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

国家推动乡村振兴,就是从最底层来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基础。

乡土社会的变迁_变迁乡土社会的特征有_变迁乡土社会的例子

02 乡土中国的乡土情怀

乡土中国,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他们是靠地谋生的。

从生产方式角度来说,生产力是最具有革命和最活跃的因素。而在生产力中,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在农业社会中,对于乡下人而言,他们自己就是劳动者,而土地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

因此,土地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命根子,只有依靠土地,他们才能生存,这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因此,土地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

乡土的流动的,因为土地是固定的。

乡下人靠地谋生存,因此这些人依靠土地稳定下来,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和其他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与物,人与人之间都是稳定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无论对于人还是地,都有一种了如指掌的感觉。

孩子都是在熟人里长大,人和人之间几乎可以天天见面。

为后面论述文字下乡、再谈文字下乡奠定基础。

土刻在农村人的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是中国人的根。

但正是这个根让我们繁荣过,也制约着我们的发展。

对于农村人而言,似乎没有了土地,离开了土地,脱离了故乡,他们都迷茫了,不知道该做点什么,还能做点什么?

因为土地带来的稳定,也让这一部分依赖土地的农村人想要安稳,但稳而忘变,只会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只有稳中要求变,这样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团体界限不明确,家人可以是小家庭也可以是大家庭。

家人的外延以自己为中心会被无限的放大或者缩小,如同石头扔到水里泛起的涟漪,水的圈子会因为你扔的力量大小而圈子也会有所变化,不变的是你这个中心。

为此,这种界限的不明确可以侧面反映我们国家的人情社会,是一种私人关系的叠加,权利越大,辐射的范围也越广,从而回归差序格局中的“私”。

而解决此问题可以是克己从而减少私人关系的问题,所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克己复礼。

这里个人的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变迁乡土社会的例子_变迁乡土社会的特征有_乡土社会的变迁

03 乡土中国的家国情怀

乡土中国的家国情怀,表现在权力和统治上。

说起权力,无论是横暴权力还是同意权力,都是借助于权力来平衡、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一个激烈,一个温和。

而这两种权力在乡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都不适用。

但有一种政治治理的方式,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来休养生息,来积累力量和实力。

无为比这两种权力更适合乡土社会,为此对其而言也更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

如同乡土社会中农作物“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

无为政治,在这里是顺应自然的必然措施,是对生产低下的无奈之举。

对于乡土中国的统治,更适合于长老统治。

在乡土社会中,正因为乡下人祖祖辈辈稳定的依靠土地生活,土地上的农作物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他们衣食住行因为受土地的制约而世代稳定在同一个地方。

人和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亲子关系都是在这中形成稳定的关系。

不仅有知识的传递,经验积累的传递,而且也受着知识和经验传递者的制约,这个制约是强制的,是一种有经验的长者对年幼人或年轻人的教化作用的体现。

如他们根据经验告诉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长辈和处理亲属关系,如何更有效的在土地上劳作等等。

正是稳定的环境,稳定的人,稳定的土地,让他们将共同的经验代代传递下去,体现出一种老子者教化、长老统治的现象。

可也正是这样我们的中华文化才能源远流长,稳定的传承下来。

虽然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但仍然需要我们守住如同乡土社会中积极的不变的东西,如文化,礼仪,风俗习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从那里来的印记。

乡土社会稳定的不仅是土地,还有不可变更的血缘以及在这之上建立的关系。

有一些人一出生就有父辈打下来的“江山”,有些人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等等。

这就是血缘关系下所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地位。如今社会也有体现“例如我爸是李刚”,随着社会的发展的速度、变动的很快,血缘关系对人、对社会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也反映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从农业到工业社会的演变,可以体现出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从认识角度而言,人和人的关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支配人们的活动转变。

变迁乡土社会的特征有_乡土社会的变迁_变迁乡土社会的例子

04 写在最后

经典作品之所以是经典,无论时隔多久,仍然耐人寻味。

《乡土中国》作为一经典作品,我读完这本书:有利于辩证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本质上看,人性是平等的。

如果我们加以追溯,我们的祖先都是农民,不能觉得我们脱离了那个群体,觉得自己很高级,反过来去嘲笑他们,这是不对的。

人性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只是因为后天环境、条件、职位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和分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此可以比别人有很大的优越感。

对此,要正确的看待,辩证的认识,要看的高,望的远,才可行的更稳健。不忘本来,吸收未来,面向未来。

乡土社会是我们的根,我们批判继承其中的内容,才能为我们中国乡村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忆乡土,忆中国,忆文明之魂!希望我们的乡土中国早日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上一篇: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举例说明
下一篇: 志愿服务推动文明进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