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内容,目的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包括风俗习惯,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社团章程,法律规范等。社会规范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需要,也同时是人们共同生产、生活活动的规律性表现。不同种类的社会规范,反映了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不同方面,对调整社会关系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分类
按规范内容来分,社会规范可分为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规范、工作规范和学习规范等。思想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认识的要求,如看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等。政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政治要求和准则,如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标准等。法律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法律行为要求,如国家宪法、税法等。道德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伦理行为的要求,如伦理准则等。生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日常生活的要求,如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要求。工作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工作行为的要求,如工作纪律、工作操作程序等。学习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学习行为的要求,如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方法要求等。
按规范的适用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群体规范和小群体规范。前者指在世界、民族、国家等大型社会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国际法、民族风俗、国家法律、社会生活实践规范等。后者指在小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学校的校纪、校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纪律,家庭内的生活规范等。
按规范的推行方式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和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前者是靠一定的社会组织强制社会成员执行的,如法律规范,司法机关对违反法律者实施强制性制裁。后者则不通过强制手段强迫社会成员执行,而是通过社会舆论等方式监督社会成员执行,如道德规范等。
按规范的明确性来分,可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成文的规范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形式,如法律条文、政策条文、工作细则等。不成文的规范则没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形式,如风俗习惯、时尚风气等。
社会规范类型的划分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专门问题。这里所作的划分可能还不全面,只是为了说明社会规范有众多的类型。本书所谈的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教育系统中对各种内容的规范的接受。
作用
各种行为规范互相配合﹐有机地组成为一个社会规范体系﹐调整人们各个方面的社会行为﹐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使社会活动纳入一定的轨道。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社会规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社会规范不仅对于社会的存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个体的存在、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及个体的社会适应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存在,它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方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是通过制造与使用工具来实现其需要的;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特点,即以群体联合的方式弥补个体自然本能的不足,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联合是在社会规范引导下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按社会规范要求来统一意志行动。
社会规范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见,即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个体要在群体中生活,必须掌握这种价值标准,并自觉地用来约束自身的社会行为,调节人际交往活动,才能为群体所接纳。这种适应社会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因此,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
(二)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及社会秩序维持
所谓社会,是由具有共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而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人类群体。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而人类个体首先是一个生物实体。为维持个体的生物存在,必须首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满足生命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人类个体除了有各种物质需要外,还必须有多种精神需求。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就是一个需要驱动体。社会的发展正是社会需要驱动的结果。
有需要和欲望就应当有节律,才能避免纷争,保证个体与群体间的和睦相处,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荀况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荀子·富国》。又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这里的“度量分界”,实际上就是指规范及节制。有了社会规范,便有了满足个体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标准,从而使每一个体正常与他人相处,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对于一个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而言,社会规范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越完善、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规范的建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