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邓艾被灭族了吗(邓艾为何被杀)

邓艾被灭族了吗(邓艾为何被杀)

邓艾被灭族了吗(邓艾为何被杀)因征蜀各位将领捷报频传,公元263年,十月,曹魏皇帝曹奂下诏,再次任命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进爵为晋公,封国十个郡,并加九锡之礼。之前,司马昭已经“固辞”过N次了,此番,司空郑冲率百官组团劝进,表示如果您再不接受封赏,上对不起老天爷,下对不起老百姓,中对不起我们这些跟着您混的小弟,现在,

因征蜀各位将领捷报频传,公元263年,十月,曹魏皇帝曹奂下诏,再次任命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进爵为晋公,封国十个郡,并加九锡之礼。之前,司马昭已经“固辞”过N次了,此番,司空郑冲率百官组团劝进,表示如果您再不接受封赏,上对不起老天爷,下对不起老百姓,中对不起我们这些跟着您混的小弟,现在,庄稼也不长了,母猪也不下猪娃子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这都是因为您不接受封赏的缘故啊,云云云云。

邓艾被灭族了吗(邓艾为何被杀)

邓艾被灭族了吗(邓艾为何被杀)

司马昭一看,大家都这么诚恳,就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衣赐履说:司马昭接受了晋公和九锡,即表明,他认为取代曹家,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了,至于禅让日期嘛,则视孤的心情而定。为什么这么说呢?两汉以来,只有两个人加过九锡,一个是王莽,一个是曹操(曹操还封了魏公),之后,新朝取代西汉,魏朝取代东汉。

加九锡,是权臣准备上位的标志性事件。

邓艾到达阴平,与诸葛绪会师。邓艾就跟诸葛绪商量,挑出一支精锐人马,从汉德阳(四川省江油市东北)入江油(四川省平武县东南南坝),走左担道(左儋道)去绵竹(四川省德阳市北黄许镇),然后直捣蜀国的老巢成都。但是,诸葛绪表示,老邓啊,我的任务是堵住姜维,我可没有接到西行的诏令诶,你想打成都你就去吧,我还是堵姜维去。于是,诸葛绪向白水关(四川省青川县东沙州乡)方向进军,与钟会军会合。

衣赐履说:邓艾是西路军主帅,诸葛绪是中路军主帅,双方各不隶属,因此,邓艾只能建议合兵进攻成都,诸葛绪则断然拒绝,因为,他没接到司马昭的命令,不愿自作主张。反过来看,邓艾进攻成都,其实质是违抗了司马昭的命令。

另,解释一下什么是左担道。巴蜀一带,很多地方山路极为险恶,车马等后勤保障跟不上,都得由人力挑着担子往上送。挑夫一般情况会左右肩膀轮换着挑担子,而蜀中山路,时有长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山路,一侧为峭壁,一侧为深渊,所谓左担道,即是指峭壁在身体右侧,右肩无法挑担子,只能由左肩来挑,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无法换肩。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空手尚且难过,何况挑担子!

【这种路走几十里,估计早就晕菜了】

诸葛绪没想到,钟会根本没把他这个中路军主帅当根儿葱。两人合军之后,挺进剑阁。没多久,钟会就向司马昭秘密报告,说诸葛绪畏惧敌兵不敢前进,于是用囚车把诸葛绪押送回洛阳,诸葛绪的部队,全都落到钟会手里。现在,钟会手上有十五万以上的部队(钟会本人十二万,诸葛绪三万,还有蜀国的降兵)。

衣赐履说:司马炎称帝之后,诸葛绪在晋朝做到太常崇礼卫尉。后来儿子诸葛冲做到廷尉;孙子诸葛诠做到兖州刺史,诸葛玫做到侍中御史中丞。如果不是被钟会押解回洛阳,诸葛绪很可能会死在蜀国,可谓因祸得福。

钟会派将军田章等率一支人马从剑阁西行至江油,行军不到百里,攻破了蜀国三个营的伏兵(伏兵三校)。于是,邓艾以田章为先锋,长驱直入。钟会继续进攻剑阁,不能攻克,引军后退,蜀军则继续坚守。

衣赐履说:这一段,有分析头儿。

先说一下钟会攻剑阁。

《三国志·钟会传》载,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意思是钟会攻打剑阁,一时打不下来,就引军后退。

而《三国志·姜维传》则称,(维)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意思是姜维列营据守险要,钟会进攻不能取胜,而且运粮道路既险又远,钟会就想着要撤军了。

因了《姜维传》的说法,很多人认为,钟会无法拿下剑阁,是准备撤军的。因此,后主刘禅别那么着急忙慌地去投降,只要组织军队扛住邓艾,等钟会撤军之后,姜维回师,必然灭了邓艾,云云。

这真是陋见!

钟会是什么人?那是想争夺天下的人,最不济也要做个刘皇叔、公孙述唔的!剑阁打不下来,钟会就准备撤军?纯属扯淡。首先,钟会的志向不允许他撤军;其次,没有过硬的理由,不管邓艾死活而自行撤军,钟会有几个脑袋也不够司马昭砍的;再次,上一回我们说过,钟会拿下了关城(陕西省宁强县西北),获得大量库藏的粮食。也即,钟会不但本来就有粮,而且从蜀国抢得大量粮食,军粮充足。如果“粮运县远,将议还归”属实,无非是指,从关城运粮到剑阁,路不好走,于是商议先后撤休整,以待时机而已。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将军田章,讨论之前,我们得先看一下邓艾的情况。

被诸葛绪拒绝了,邓艾心说你个蠢货,你不去,老子自己去。于是,就给司马昭上书说:

敌军已经被我们吊打,现在应该乘胜进军,如果从阴平出发走小路,经德阳亭(四川省江油市东北)奔赴涪县(四川省绵阳市),从剑阁之西一百里处进军,离成都不过三百余里,在这里出奇兵攻打蜀国腹心之地,那么剑阁守军必然回救涪县,钟会就可唱着军歌踢着正步向前推进。如果剑阁守军不回防,那么,成都根本没多少兵能够接应涪县。兵法上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如今,我们乘虚而入,一举可以灭掉蜀国。

衣赐履说:实际上,按照司马昭的作战构想,应该是邓艾和诸葛绪把姜维缠住,甭管用什么方法,反正要把姜维拖住,让他没办法回汉中。钟会拿下汉中之后,则直接挺进成都。司马昭的兵力配置也完全体现了这一作战构想:

姜维的兵不超过五万,邓艾和诸葛绪则有六万,拖住姜维,足够了。钟会十二万大军,除了围攻汉城、乐城等地的数万人,还有至少八万以上奔赴成都,也足够了。

但是,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司马昭的作战构想无法实现,而问题就出在邓艾这里。我们前面讲过,诸葛绪没拦住姜维,是上了姜维的当,像足球场上的防守队员被对方前锋给晃过去了。而邓艾的举动则显示,他很可能是主动放走了姜维,这样,就使得钟会的十几万大军被姜维挡在剑阁之外。而邓艾的三万人要攻打成都,风险极大,一是路难走,二是兵力单薄。

从司马昭的角度看,老子想让钟会打成都,你邓艾特么连个姜维都搞不掂,把钟会十几万人堵在剑阁,你个老小子是作死吗!因此,不管冒多大风险,邓艾都必须去打成都,不去,一定会被司马昭弄死。邓艾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主动上书进攻成都,而且,根本没等司马昭批准就出发了(从阴平上书送到洛阳,批准后再送回阴平,没个二三十天下不来,邓艾等不起)。也就是说,邓艾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军人思路考虑问题,在军事上可能有巨大斩获,但是,在政治上,他基本上已经死定了。因为,司马昭没有给你擅自作主的权利。这一点,越往后越明显,我们后面会多次讲到。

十月中旬,邓艾从阴平出发,走了七百余里的无人之地,凿山开路,遇水架桥,山高谷深,异常艰难,粮食也吃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绝境。行至某处,实在无路可走,将士人人绝望,邓艾用毡毯裹住自己,翻转着滚下山去,将士们也都攀缘着树木崖壁,鱼贯而进。

【邓艾过阴平,体现了偏执狂生存】

衣赐履说:阴平路非常险,非常难走,一定是事实。但老邓同志裹一条破毡子就一路滚下山去,则只能用来写小说拍电视剧。陈寿大约还是比较尊敬和同情邓艾的,所以写他的时候,多有回护,裹毡子打滚,只是用来形容邓艾勇敢而已,当不得真的。有不信邪的,可以把自己包扎严实了,找个过街天桥试试,体验一下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人体与地面接触时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好,现在我们讨论将军田章的问题。

前面,我们讲,是钟会派了田章西进,配合姜维进攻成都。但是,但是,但是,《中国历代战争史》讲,邓艾某日进军到景谷(四川省青川县东北白水镇西之青川河河谷。《华阳国志·汉中志》载,自景谷有步道经江油左担出涪,邓艾伐蜀道),在杲阳坝(青川北十余里。杲读如搞)驻军,疲惫已极的将士们终于喝上了青川溪水,军心才稍微提振。邓艾军继续前进,突然发现下游十余里处有青烟数十起,大家以为是村落,都来了劲头儿,打算抢吃的填肚子。

上前才发现,竟然是蜀军数千人的临时营地。邓艾发动突袭,擒获将军田章。原来,田章奉姜维之命,从剑阁率了五千人沿青川溪前往江油,协助守军防守。进入深山老林无人之处,疏于警戒,不想被邓艾所获。邓艾于是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田章身上(邓艾这衣服估计不但破烂不堪,而且都馊了,但对田章而言,这是至高的礼节),又向田章许诺,只要归降,必定高官厚禄。田章没有办法,就降了,被邓艾任命为前锋。

哇,看到这段记录,我瞬间分裂了。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原始出处。有知道的读者,还请不吝赐教!

这几天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连做梦都梦的是这个事儿,最终,我决定,采纳《中国历代战争史》的说法。理由如下:

第一,我们前面分析过,邓艾打成都,是自作主张的。从司马昭计划攻打蜀国开始,邓艾就强烈反对,别人反对也就一次两次,邓艾是再三再四地上书给司马昭,说蜀国不可打。搞得司马昭专门派手下干部师纂给他当司马,又给他做思想工作,邓艾才勉强同意。邓艾跟姜维打了十几年仗,不夸张地说,姜维在下风口放个屁,邓艾在上风口就能知道姜维中午吃的是萝卜还是韭菜。以邓艾的作战能力和谋略水平,如果真的只是拖住姜维,姜维哪里能跑得掉?更何况还有诸葛绪的三万人马从旁协助。但是,这回,邓艾只是派手下那几个太守在前面,自己却远远跟在后面,就是故意放姜维逃走,去与钟会死磕,完全破坏了司马昭的既定作战构想。讲真,严格追究起来,是可以给他定罪的(师纂就是第一手的证人)。

而钟会就如同司马昭肚子里的蛔虫,他岂能不知司马昭气得前列腺都快炸了!在这种情况下,钟会不可能派田章去支援邓艾,主动趟这个浑水。

第二,钟会和邓艾,本来就互相讨厌,互相不服,合作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可以想见,钟会可能盼着邓艾去打成都,你打不下来,损兵折将,我再去收拾残局。我以小人之心来琢磨钟会,是因为钟会本来就不是君子。倘若是诸葛亮、关二爷、鲁肃这样的人,自另当别论。

第三,田章是怎么绕过剑阁的?钟会率大军十二万(自己十二万,诸葛绪三万,其中两万包围汉城、乐城,再匀出一万攻打其他小城池,保守估计手上还有十二万)攻剑阁,攻不下来,就后撤了。对汉城、乐城,钟会是怎么处理的?一时打不下,留下一支人马围住,自己则率大军继续南下,这才杀到了剑阁。如果有路可以绕过剑阁西行,姜维手上大约四万多人,钟会完全可以率大军直扑成都,留下数万人阻挡骚扰姜维就是了,但他没有,而是后撤了,为什么?

因为,剑阁绕不过去。

【据说剑门关就这个样子,真过不去诶】

剑阁是剑阁道的意思,《华阳国志》载,汉德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

《水经·漾水注》载,清水“又东南径小剑戍北,西至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在大剑山口,两崖相对,关置于上,为戍守要地。

《剑阁县续志》载,大、小剑山之间的断隔垂直陡峭,两崖相对犹如一道天然的城门一样,故名剑门关。

《大清一统志》载,蜀汉占据益州期间,诸葛亮在剑山之间的断隔中依据天然的地形修筑了用于防御的关隘,剑门关也由此而得名。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剑门关这里,两崖对立形如关口,再加上人为修建的城关,使它成了一道蜀地的防御屏障。姜维选此地阻挡钟会,就是因为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剑阁能够绕得过去,这个剑阁就算再险要,对蜀军来讲,有个毛线用?

另外,《中国古代战争史》认为,对于钟会派田章支援邓艾的说法,是蜀国投降之后,钟会抓捕邓艾之后,向司马昭虚报的,目的是要分邓艾破成都之功。陈寿秉史笔,不愿征实之而已。

其实,我感觉,陈寿已经以春秋笔法告诉我们了,《钟会传》载,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从剑阁西”这四个字,就明确告诉读者,没这个事儿,因为田章根本过不去剑阁。如果陈寿想为钟会遮掩,只需改成“会遣将军田章等出江由”即可,你能闹得清田章是从哪里跑到江油去的?呵呵。

综上,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说法更合逻辑。同时,我也感到,姜维的战略战术,可圈可点,防守没有盲区。他本人挡住钟会,又派田章去堵阴平道,把邓艾进军的可能性封死在崇山密林之间。可惜的是,虽然总司令高度重视,如果一线指挥员不重视,那就白搭。田章等人一定认为,荒郊野岭,道路难行,毒虫猛兽出没,魏军吃错了药才会跑到这儿来,姜大帅肯定是喝多了,让我们跑到这个鬼地方来喂虫子!因此,等邓艾军从天而降时,田章不投降都不行,哪有脸回去见姜维啊!

邓艾到达江油,蜀国守将马邈立即投降。投降的效率如此之高,很可能就是被田章给赚开的城门,这似乎也可作为田章是蜀国降将的一个旁证。

后主刘禅派诸葛亮的大公子诸葛瞻率诸军抵御邓艾。诸葛瞻到达涪县后,停止不前。尚书郎黄崇屡次劝说,应迅速前进占据险要,不让敌军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来犹豫去,没有采纳。于是,邓艾长驱直入,击败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退军驻扎在绵竹(四川省德阳市北黄许镇)。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说,如果投降,我一定表奏你为琅邪王(诸葛家本出自琅邪)。诸葛瞻大怒,下令斩杀邓艾的使者,排兵布阵,等待邓艾的进攻。

衣赐履说:看到此处就可以断定,如果史书记录无误,邓艾已经死定了。邓艾啊,你心里一点儿数都没有吗?司马昭才刚刚封了晋公,你算哪根儿葱,竟然要给诸葛瞻封王!但凡有一个人上报此事,你邓艾就会被灭族啊!罪状就是,有不臣之心。

诸葛瞻的命运如何,我们下回再讲。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孙悟空的资料(孙悟空的资料简介100字左右)
下一篇: 皇后陵(惠恭皇后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