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必有近忧的前一句(必有近忧的前一句是什么)

必有近忧的前一句(必有近忧的前一句是什么)

必有近忧的前一句(必有近忧的前一句是什么)#头号周刊#2022年7月4日仁的本质:孔子的心理学研究之应用(之十二)——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起——《论语》学习心得(小乐)必有近忧的前一句(必有近忧的前一句是什么)一、今日更新《论语·卫灵公》5.1

#头号周刊#

2022年7月4日仁的本质:孔子的心理学研究之应用(之十二)——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起——《论语》学习心得(小乐)

必有近忧的前一句(必有近忧的前一句是什么)

必有近忧的前一句(必有近忧的前一句是什么)

一、今日更新《论语·卫灵公》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我试断句如下: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我试理解如下:

理解一: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孔子悲天悯人的情怀:

一个人,为什么没有更远的打算?我推测他必有近忧要面对!比如去年的极端天气,多少家庭突然遭难,比如公司裁员致使失业,比如感情危机遭遇失恋……。孔子并不是鼓励大家都要远虑,他只是从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推测他肯定近期遇到了让其忧心的事情,他必须要去面对,所以就无暇去考虑长远了。

在生存面前,保命要紧,理想也得暂付阙如就是这个道理。

这句话中,我读出了孔子的“由己而由人”的理解和感叹,仁在其中矣。

理解二:

我以为,孔子说的并不是“如果人无远虑,眼前就会出现很多的麻烦和困难。”如果这样的话,就相当于孔子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不是孔子一贯的主张,仁也荡然无存。

孔子更不是算命,由“人无远虑”,算出其“必有近忧”。

理解三:

此句话横空出世,石破天惊。没有人问,系孔子的自问自答。由远而近,由己而由人,由无到有,由虑到忧。由理想到现实……

理解四:

孔子在下面,从自己出发,一发而不可收,详细阐述这句温暖而有力的话:

二、今日更新《论语·卫灵公》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罢了罢了!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一样的人。”

1、我试断句如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我试理解如下:

理解一:

孔子说,我有近忧也:

“到此为止了!找了好久,也不再找了,我没有发现“如好色一般好德”的人。

理解二:

好色,孔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我浅见:好色,渴望别人给自己温馨的脸色,这是求诸于外界,求诸于他人。

好德。孔子有九思,其中,“见得思义”,我浅见:好德,渴望将自己拥有的分享给他人,由己而由人,源于内心的渴求,期望达到心地的泰和平静,求诸己也。

理解三:

由此引出下一句论语中柳下惠的出场:(由现实到理想)

视线一下拉得好远,孔子远虑也:

柳下惠正是“好德如好色”之古之贤者也。

三、今日更新《论语·卫灵公》15.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窃据官位而不称职(德不配位)的人吧!他知道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1、我试断句如下: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2、我试理解如下:

理解一:

孔子之远虑也。

孔子并不要求别人远虑,他自己可以远虑。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

理解二:

孔子自问自答也:

孔子先是提出了普通人的一个疑问,然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认为并不是这样。

他认为臧文仲作为臧武仲的祖父,都是知者,他不在朝堂之上给予柳下惠更高的位子,应该是成人之美,充分尊重贤者自己的选择。臧文仲在这件事上有更长远的考虑,那就是“立也”。

理解三:

详见下一句论语:

四、今日更新《论语·卫灵公》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1、我试断句如下: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我试理解如下:

理解一:

孔子说:“躬身入局。自己做得更多,承担更多责任(所谓‘厚责’也),同时让他人做得少一些,承担更少的责任(所谓‘薄责’也)。则自己离怨气就更远了。”

理解二:

这句话,是孔子对第一句他假设的他人的“近忧”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柳下惠是这么做的;

臧文仲也是怎么做的;

孔子自己更是怎么做的:

这句话既可用于臧文仲对柳下惠,也可用于孔子在这件事上对臧文仲,也可用于我们在这件事上对孔子的认识:

既有“近忧”,忧的是现在看不到“好德如好色者”了,又有远虑,虑的是“好德如好色的柳下惠”经由藏文仲而立下好榜样,成为后世追求的标杆。

理解三:

下一句论语针对自己的这个莫名其妙,横空出世的自问自答做出了如绕口令一般的自圆其说的解读。本句论语也是孔子“如之何”的第一个具体应用:

假如人们这么做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结果显而易见,就是自己“远怨矣。”

妙不可言也!

敬请期待!

感叹一下:

孔子真乃我华夏心理学鼻祖也!

上一篇: 南奥塞梯(南奥塞梯属于哪个国家)
下一篇: 昌豨怎么读(昌豨念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