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初步提出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堪称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一篇光辉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把这篇文章作为全部《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可见毛泽东对这篇文章的珍视。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政治部编辑的半月刊《革命》第四期公开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宗明义地提出要辨明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
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不注意团结国民党内的革命力量,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
为了让党内早一些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国民党的“革命”性,毛泽东一直酝酿着要写一篇文章。
1925年,毛泽东在《革命》公开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4年12月,因为工作困难重重,加之劳累成疾,毛泽东请假回到湖南老家韶山。
这一次,毛泽东在韶山住了203天。虽说是养病,但毛泽东并未闲着,他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和家乡的人缘之便,搞起了农民运动。毛泽东先后在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李氏祠堂等处,创办了20多所农民夜校,并在20多个乡成立农民协会。这使得大家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蕴藏在农民中的革命力量。
1925年秋,毛泽东呕心沥血,终于写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光辉文献。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并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
1926年,《中国农民》和《中国青年》先后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后在广州、汕头出版单行本。本文发表前后,毛泽东还以该文为教材,在广州第五、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国民党政治讲习所等进行讲授。此后湖南省各县主办的农民运动干部训练班,也几乎都以此为基本教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提出的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解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一首要问题的思想,这些对我们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中,这一思想仍然闪烁着伟大的光芒。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三次修改
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政治部编辑的半月刊《革命》第四期一经刊登,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926年2月,《中国农民》第二期全文转载了该文。同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致信毛泽东,对该文提出修改意见,并决定在当月发表修改之后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得到消息后,慎重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进行了第一次修改——主要是对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进行了加工,比如第一段由原来的440多字精简为不足200字,将大资产阶级“乃民族革命运动之死敌”改为“其政治主张之代表为国家主义”等等。这次修改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基本定型,成为现今我们所看到的版本。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十分重视这篇文章,对其又进行了两次修改。
第一次是1951年8月,中央编辑的《毛泽东选集》要收入这篇文章。毛泽东对这篇文章逐字推敲并再三斟酌——对各阶级的分析,取消了原来的“第一”“第二”等冠称;结论部分做了提炼与概括;把“生产工具”改为“生产手段”;把“流动资金”改为“资金”;把“主力”改为“领导力量”;使文章在段落上更加明细等等。
第二次是1952年7月,中央第二次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精益求精,对文字精雕细琢,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做了再次修改。这次修改后,这篇文章的语言更加精练流畅,其思想更为准确深刻,其思想内容更加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形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