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祥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于我们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其中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也包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命题中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的基本资料。人类活动要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就会破坏环境。不尊重环境,违背自然规律,最终也会危及到人类自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所以,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找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基于我国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更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我们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摒弃了西方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老路,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这是对西方现代化理念与实践的突破,是适合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拓展了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并不是只有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现实需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发展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同时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立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维度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客观实在性,与人类进行双向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就是要立足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与时俱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标识。《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如,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都体现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要给自然留有休养生息的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烙印着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也注定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要求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党的全面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本保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方向,谋大局,凝聚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关系。整体谋划,推动实践,系统治理,保证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实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和丰富实践出发,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又吸收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理论是实践的指引,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保护和发展协同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价值取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息息相关,这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良好生态环境对人民群众来讲,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蓝天碧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绿色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以民生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守护更健康的生存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良好的生态产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有之义。
以美丽中国建设为抓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以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成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面临这样的挑战,要更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要打好“组合拳”,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一是强化法治保障,推进法律制度修订,打牢制度基础;二是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政策的协同作用;三是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让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做好服务和监管,规范市场管理;四是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以美丽中国建设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实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