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23版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3版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3版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 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 ,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和起码的真理。发现并承认这一真理 ,是历史观的一个伟大革命。

(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正如马克思所 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 3)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 的因素 ,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 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变革生产关系 ,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随着生产关系 (即经济基础) 的变革 ,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 ,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

总之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 ,是劳动发展史。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 史的“钥匙”。

2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 脱贫 ,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 孕育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请运用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 ,谈谈精神力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 ( 1)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 ,只能是 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 ,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要求的功能和价值 ,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 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 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高 低、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2) 精神力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精神力量属于文化 ,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

精神力量为我国社会物质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思想指引。在“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 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的指引下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大幅更长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②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 ,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和智力支持 ,没有人民精神世 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指出:“中华民 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 ,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 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巨 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3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 ,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 ( 1)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强大杠杆 ,近代以来 ,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其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 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

①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 ,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 ,使劳动 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科技发展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 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 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科技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②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a.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b.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 ,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

c.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手段 ,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d.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 ,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

③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 ,引起了思维 方式的变革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a.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 ,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 ,也受到一定主观条 件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 动作用。

(2)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水平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兴 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 3) 新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16年6月20日 ,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登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2016年8月16日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 空。2016年8月25日 ,我国研发的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号潜深达到10767米 ,首次进入万米时代。2016年9月15日, “天宫二号”顺利升空。2016年9月25日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 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而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我国研制的全球超级计算机将对我们所进行

的科学实验起到促进作用;“墨子号”的发射升空将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从而改善普通群众的生活。

4 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谈谈对“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

答: ( 1) 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 看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 ,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 ,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 ,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群众。

(2) 对“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表达了唯物史观中人民和江山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也表示了人民是历 史发展的主体和江山是人民创造的结果。它强调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 质财富 ,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 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 ,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 ,劳动群 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 ,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人民群众既是社会革 命的决定力量 ,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 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 ,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 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④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把江山 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明我们深刻认识到打江山、守江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坚持为人民执 政、靠人民执政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百年

党史证明 ,人民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只有人民 ,才是我们打江山、守江山的目的所在、胜利之本

5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 ,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答: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是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 人什么也不能创造。没有地理环境 ,就不会有人和人类社会。 可以看出,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不能忽略自然环境 ,不能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 绿水青山”。为此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 1) 强化环境意识 ,树立生态理念 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 ,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 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 ,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大大减轻 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 ,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 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 ,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 环保从源头抓起 ,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 ,牢牢 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 ,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 ,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 观。

( 3) 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 济发展的途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4) 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 ,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 ,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 ,以人为本 ,下决心解决

老百姓广泛关注的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 ,保证饮用水安全。采 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地 ,确保生态环境改善。大力改善区域环境 ,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 5) 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 ,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 果。

上一篇: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下一篇: 第二十八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 教学课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