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封建社会
——人类历史的探讨(6)
周朝原来是大西北的一个国家,自从周武王消灭商朝以后,就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中原地区,第一次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进行统治呢?周文王就采取了封土建国的方针。周文王把自己的亲属以诸侯的名义分封到全国各地,在封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各个阶层。周王朝高高在上,各封国像群星捧月一样,环绕拱卫着王畿。但是在各封国内对平民和奴隶具有绝对的的权力。各封国的平民、奴隶是为诸侯进行生产。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制度。顺便说说,这种封建制度和经过十六个世纪(1600多年)后的西方封建制度有所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分封成小的诸侯国为特征,虽然也有贵族但是贵族主要还是诸侯国的政府管理人员。而西方的封建社会是以教会和贵族为基础。西方现存的大大小小的教堂和古堡就是封建制度的遗址,而中国就没有这样的遗址。正如,李约瑟说的,西方的封建制度是军事贵族统治的封建主义,而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封建制度。正是因为西方的军事贵族封建制度导致了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
以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发展概况。
周朝的建立。姬发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陕西西安西),抛弃“帝”的称谓,改称为“国王”,被人们尊称为“天王”,这显示一个迥异于前代的新时代的开始。——姬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国王。
国王高高在上,当然最为尊贵。其次是贵族,包括诸侯(封国君主)、卿(政府最高级官员)、大夫(政府次高级官员)、士(武官)。再其次是平民,即自由民,被称为“庶人”。最低一级是奴隶,即商王朝遗民跟其他被征服的部落或俘虏。
在这种社会基础上,周王朝创立了它的封建政治制度。
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态是,由元首分封贵族到各地建立封国,统治平民和镇压奴隶。周王朝的国王先以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而把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封。封国的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所以中央政府对封国可以完全控制。诸封国像群星捧月一样,环绕拱卫着王畿。封国君主对封国内的平民奴隶,具有绝对的权力、对国王则每年到首都觐见(入朝),用进贡代替赋税。当中央政府征兵从事战争时,封国君主有率领部队,听候调遣的义务。
封国君主,绝大多数是国王的亲属,第一任国王姬发征服了商王朝后,迫不及待地就大肆分封起来,凡是姓姬的亲族,只要不是疯子和白痴,每人都分到一块土地和一群奴隶,如姬昌的儿子姬爽,封到燕国(河南郾城,后迁至北京)。少数是建立功勋的官员,如周兵团总司令姜子牙,封到齐国(河南南阳西,后迁至山东淄博东)。第三类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对不能征服或不能消灭的部落,就封他们酋长一个不费一文钱的爵位,安抚他不要捣乱,如夏王朝的后裔封为杞国(河南杞县),姬轩辕的后裔封为黄国(河南潢川),伊祁放勋的后裔封为唐国(山西翼城),姚重华的后裔封为陈国(河南淮阳)。
从此,部落一词逐渐消失,都变成了封国。但我们必须记住,在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初期,封国跟部落没有区别,一个简陋的土屋土墙的小院子,就是封国君主的皇宫。
封国的地位平等,直属于中央,谁也管不了谁。但封国的面积并不一样大小,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爵位,是周王朝新生事物之一,共分为五级:“公”、“侯”、“伯”、“子”、“男”。当时总称所有的封国君主为诸侯,即很多侯爵之意,大概封侯爵的人特别多的缘故。五级之下,又有第六级“附庸”,附庸的土地更小,不属于中央政府,而属于附近较大的封国。
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中国大概至晚从纪元前十二世纪起,就实行诸子均分制度。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否则的话,每一个国王或每一个有爵位的贵族死亡,都可能爆发一次骨肉残杀,因而导致国家和家族的崩溃。
周王朝的解决方法是宗法制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儒家学派的学者往往穷一辈子的精力,都弄不清楚它的细节。但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表达的话,我们可以说,即“嫡子继承制度”,也可以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那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儿子划分为“嫡”、“庶”。
诸子的“嫡”、“庶”既然分明,宗法制度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国王或爵位的人。庶子即令比嫡长子年龄大,比嫡长子有才能,都不能继承。嫡长子即令是一个白痴或神经病,宝座也只有他的屁股才能坐。这个继承法案,可归纳为两句话:“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假使嫡长子死亡,则由嫡长子的嫡长子(即嫡长孙)继承。所有庶子固然不能问津,即令同母的胞弟嫡次子也不能问津,除非嫡长子无后。
嫡长子继承之后,庶子并不是全被逐出家门。他们仅只不能坐到金銮殿上称孤道寡而已,但他们可以得到次于宝座的爵位。
宗法制度最大的功能是,为继承顺序,提出一个可行的标准。它虽然不能根绝阴谋、流血和战争,但它至少已成功的阻止或避免更多次的阴谋、流血和战争。
这个宗法制度,被此后历代王朝所接受,一直到二十世纪清王朝覆亡,才跟着消灭。它的力量控制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周王朝的瓶颈危机于第二任国王姬诵即位后出现。
纪元前一一一六年,第一任国王姬发逝世,儿子姬诵继位,只有十二岁,还不能主持政府,由他的叔父姬旦摄政。姬旦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周王朝一切礼教和政治制度,包括前节所叙述的那些宗法制度之类的各种事项,据说都是他一手制定。他摄政后,把十二岁的侄儿挤到一旁,而自己以国王自居,这自然引起贵族的猜疑,认为姬旦终于会把侄儿杀掉。远在东方新被征眼的土地上,有四个最强大的封国,联合起来反对他。这四个封国是;一管国(河南郑州)国君姬鲜(姬发之弟。 二蔡国(河南上蔡)国君姬度(姬发之弟)。三霍国(山西霍州)国君姬处(姬发之弟)。四殷国(河南安阳)国君子武庚(子受辛之子)。姬鲜等三人是姬发特别分封的三个封国的国君,拥有强大兵力,组成一条互相呼应的防线,防范并监视商王朝的残余子武庚,称为“三监”。 他们声势浩大,以致周王朝的东方疆土全部陷落,人心恐慌,中央政府动摇。姬旦只好作孤注一掷的亲征,天老爷保佑他,自纪元前一一一五年,到纪元前一一一三年,经三年苦战,终算把“三监”联军打垮。子武庚跟姬鲜被杀,姬度被贬窜到蛮荒地区,姬处被废为平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被废为平民”的惩罚,即从贵族阶层开除,剥夺掉一切只有贵族才有的特权。降为平民,在宗法制度中的严重性,仅次于砍头。
瓶颈危机结束,姬旦乘胜加强在东方的统治力量。纪元前一一○九年,姬旦把他所得到的新奴隶——再度失败的商王朝遗民和奄夷、淮夷俘虏全部迁到黄河以南,洛水以北地区,兴筑两个相距二十公里的东西双子城,东称王城,西称成周——也称洛阳,城筑好后,即用这批奴隶开垦荒地,他们被称为“殷国顽劣的奴隶”,颈子上的绳索恐怕要系一个很长时间。然而,就在洛阳筑城时,十九岁的国王姬诵向他那劳苦功高的叔父姬旦下手,剥夺姬旦的一切权力。两年后的纪元前一一○七年,姬诵又将有所行动,姬旦星夜向东逃走,投奔他儿子鲁国(山东曲阜)国君姬伯禽,又是两年后;纪元前一一○五年逝世。
纪元前十一世纪是周王朝最富强的时代,史籍上说,全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四十年间,民间连普通轻微的诉讼纠纷,都没有发生。
中国在纪元前十世纪发生一件大事,周王朝第五任国王姬满命他的大臣吕侯,制定刑法。这是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史学家称为《吕刑》。
周王朝经二百余年安定后,第十任国王姬胡在纪元前九世纪五十年代激起政变,半信史时代随着他逃命的慌乱足迹而终止。此后因文字记载获得妥善的保存,中国历史选进入信史时代。
纪元前九世纪周王朝第十任国王姬胡所以闯下大祸,主要的是他任用一位财政专家荣夷公主持政府。荣夷公采取专卖政策,把贵族赖以谋生的大大小小的各种行业,全部改由政府经营,这当然引起贵族们的怨恨,他们用各种方式反抗。纪元前八四二年,政变发生,贵族们攻进皇宫,巫师全部丧生,姬胡只好出奔,逃到西方彘邑(山西霍州),在那个以养猪出名的地方,度过他的晚年。
姬胡逃走后,贵族们还要杀他的儿子姬靖,幸而召公和另一位大臣周公保护,才免一死,但形势已不允许姬靖立即继承王位。就由召公、周公二人,共同摄政,主持没有元首的中央政府,史学家称为“共和政治”。 纪元前八四一年,即共和政治第一年,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开始获得保存。一直到二十世纪,没有间断,这是中华人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共和政治历时十四年,到纪元前八二八年结束。那一年,姬胡在流亡中逝世,姬靖乘机即位,恢复君主政治。信史时代自前九世纪起,到二十世纪,仅二千九百年,但却占我们百分之九十的篇幅。
姬宫涅是好不容易才爬上宝座的第十一任国王姬静的儿子,他把他的王朝巨船驶进多灾多难、满是礁石的浅滩。
纪元前七八○年,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岐山(陕西岐山)崩裂,一是三川干涸,三川:泾水、渭水、洛水。民间坚信,这是大旱灾将要发生的前奏,赵国(山西洪洞北)国君姬带提醒姬宫涅说:“山崩川竭,显示人的血液枯干,肌肤消失。岐山又是周王朝创业之地,一旦塌陷,更非同小可。大王如果求贤辅政,还可能消除天怒。如果仍然只一味找美女、觅艳妇,恐怕要生变乱。”这些话不是任何一个暴君听得进耳朵的,于是姬官涅大怒,把姬带还回他的封国。褒国(陕西汉中西北)国君褒(王向)进谏说:“大王既不畏惧上天的警告,又舍弃忠良,国家如何能够治理。”姬宫涅更大怒,把褒(王向)囚入监狱。
褒(王向)的儿子褒洪德用尽方法,都不能把父亲营救出来,最后他想起在四百年前周王朝开山老祖姬昌被子受辛囚禁在囗里的故事,于是训练一批以褒姒为首的美女,献给姬宫涅。这个谋略果然成功,皇宫里成了褒国女子的天下,姬宫涅不久就对褒姒言听计从。不但释放了褒(王向),还采取步骤要立褒姒当王后。二十年代纪元七七三前年,姬宫涅把原配妻子中后废掉,又把申后所生的太子姬宜臼贬为平民,发配到三百七十公里外的申国(河南南阳),命他的外祖父申国国君管教,遂即宣布褒姒为正式王后。不过褒姒性情严肃(也可能是她对硬把她因在宫廷的国王丈夫怀恨至深),很少露出笑容,于是就发生以下高度戏剧化的故事。
姬宫涅千方百计引逗褒姒发笑,她总是不笑,使他既生气又焦急。于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献计说:“如果燃起烽火,包管王后会笑。”连小孩子都知道绝不可以乱燃烽火,但姬宫涅认为偶尔玩一次没有关系。他就带着褒姒,前往镐京东方四十五公里的骊山,举行盛大宴会。欢宴到深夜时,姬宫涅下令燃起烽火。刹那间火焰直冲霄汉,像一条逃命的巨鲸一样,不断地一股一股喷出火柱,向黑暗的远处奔腾而去。王畿附近的封国国君们从梦中惊醒,以为镐京已被蛮族包围,国王老命危在旦夕,立即集合军队,率领驰援。姬宫涅和褒姒居高临下,准备欣赏这场自以为使人出丑的伟大节目。黎明时分,那些身披重甲,汗出如雨,衔枚疾进的勤王之师,果然进入视界。不久就抵达骊山脚下,封国的部队虽经过一夜急行军,仍精神抖擞,面上呈现着即将献身国王、为国战死的忠义颜色。姬宫涅大为满意,派人宣布圣旨说:“谢谢各位;没有什么外寇,我只不过用烽火悄悄解闷一下罢了。请你们原路回去,另候犒赏。”那些封国国君好不容易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纷纷偃旗息鼓,狼狈而去。褒姒一一看到眼里,不禁嫣然一笑,这一笑使她更加美如天仙。姬宫涅大喜说:“王后一笑,百媚俱生。”
就在褒姒百媚俱生的时候,姬宫涅又下令;申国杀掉姬宜臼,申国国君不奉命,并写了一个奏章,提出严厉的抗议。姬宫涅的反应十分迅速而强烈,他颁下圣旨,撤销申国国君的封国,并集结军队,准备出兵讨伐。申国国君知道单独不能抵抗,就跟位于镐京(陕西西安西)附近的蛮族犬戎部落联盟,要求犬戎采取行动。犬戎部落早就对镐京的财富和美女垂涎三尺,乘着周王朝内哄,申国派人在镐京埋伏内应的机会,立即进攻。姬宫涅急燃烽火向诸封国求救,但这正符合伊索寓言《狼来了》的故事,牧童第一次喊“狼来了”,大家飞奔来救,他笑大家傻瓜,等到狼真的来了,牧童再喊时,他自己就成傻瓜了。姬宫涅虽然年老,但年龄不一定带来智慧,他做出的竟是只有寓言里牧童才做出的事。烽火狼烟,日夜燃烧,封国国君们都拒绝再被戏弄。镐京于是陷落,宰相姬友战死,姬宫涅被杀,褒姒被蛮族掳去,不知道下落。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巨变已经开始,旧秩序结束,出现的是一个混乱、不安、分裂,内战频仍的另一个局面。
现在看看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我仍然采用巫宝三《先秦经济思想史》中的材料。
周族灭商是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摧毁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之以宗法封建贵族的统治,实现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周族很早以来就从事于农耕,相传周族的先祖弃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周族聚居的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歧山之南,渭河之北。据《诗》载:周原朊朊,堇萘如饴,土地肥沃,是优越的农耕区。近年在周原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三千多年的陶器、建筑瓦、铜镞和青铜礼器等,以及周人的甲骨文字,这表明周族有自己固有的文化。《诗》载周族先人在经营周原时,乃立冢土,冢土即大社,那时已有村社组织。在村社内普遍存在着家长制家族的血缘联系。灭商后,在周族原有的村社组织和氏族啼度残余的基础上,融合了商族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形成为具有宗法制特点的封建贵族领主制的政治经济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政治上的分封制;经济上的井田农业和工商食官制,思想文化方面的官府之学和德治思想。
西周的封建领主制是在周初大分封的基础上形成的。史载餍族灭商后,共灭国99,服国652。躅族统治者在其统治势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分封同姓和异姓亲属为诸侯,共建立起71国。姬姓子孙一般都得到封地,成了大小领主。在此基础上,以周王室为中心,连结许多有亲缘关系的诸侯国,形成在统一版图之内的强大统治机体。而周王与诸侯间,既有嫡庶姻亲之间的宗法联系,又有明确的君臣尊卑关系。他们是嗣处于统一王国版图之内、由封建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它标志了我国多民族统一领土国家的开始形成。
西周的分封制,一方面是家长制家族血缘联系的扩大和升华,另一方面也是农村公社组织的扩大和升华。周族原有的村社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迅速发展和改造成为封建制度下社会组织的基层模式。农村公社是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形式,它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规模不大的社会有机体。新建的诸侯国是一个拥有国土主权的相对独立的主体,周天子通过授土授民的仪式,把对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授予了诸侯,这与村社分裂增殖的形式是相似的
相传井田制度是西周时代盛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因此,了解井田制度对予了解西周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井田制无非是古代的一种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西周的村社,作为领主统治的基层单位,具有组织生产、组织生活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一夫百亩是西周通行的村社分配耕地的原则。在井田制下,每个农民分得的份地,只限于本人使用,不用时须交还村社:民至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二十岁作为一个成年劳动力,分配得一份耕地,六十岁丧失劳动能力时,须归还耕地。这表明,在西周村社中,每个社员都有权拥有平等的土地份额与平等的使用权。
《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其中工商食官是西周时代工商业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西周的工商业的发展高予商代,这与西周时代大规模的城邑建设有关。周族原是主要经营农业的民族,灭商后,接受了商代的百工技匠,为成王室官府手工业的重要技术力量。由于官府手工业能集中较多人力物力,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有组织的分工协作,因此能有效地提高工艺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从以上西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的封建制度是符合马克思的封建的或登记的所有制。这种封建结构同古代的公社所有制一样,是一种联合,其目的在于对付被统治的生产阶级。
2,从西周开始,中国实行的井田制说明中国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公有制。而这也就说明中国的农民虽然在封建制度的依附关系中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并没有分离,在这里劳动本身是作为生产的无机条件与其他自然物同属一类的。土地公有制从周朝以后虽然有所小的变化,但是却是中国农民5000年的基本土地制度。
劳动者2011年11月11日
「 支持乌有之乡!」
打 赏
×
乌有之乡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