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从本体论的词义学解析看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

从本体论的词义学解析看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

从本体论的词义学解析看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从本体论的词义学解析看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从本体论的词义学解析看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从本体论的词义学解析看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人文科学

本体论的词义学解析看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从本体论的词义学解析看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人文科学, 余 刚 约4230字 【摘要】: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本质界定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历来颇多歧义,近年来实践本体论的提法更成为热点。那么哪一种本体论界说才符合规范,以人为本的社会本体论是否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文章从本体论的原初含义入手,试通过词源释义的方法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 【关键词】:本体;本体论;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610157-02 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对它的思考和探究贯穿整个哲学史发展的始终。本体论研究的发展有着它自身的历史线索,它经历了从古希腊自然宇宙视角到近现代以人为中心来透视存在这一视角的转换。"自然-宇宙本体论?理论本体论?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这就是本体论研究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逻辑。这种必然逻辑既表现了人类对其所生存的世界的认识的历史升华,同时也表现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内在逻辑。" ?这种视角的转换凸现了人在世界中的核心地位,宏扬了人自身的价值、尊严和自由。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则站在社会--现实的人的有机共同体、而不是抽象的人的角度上揭示整个存在,它在充分体现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下展示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合谐统一。

我们认为这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实质--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本体论。 一、本体、本体论释义 本体论(Ontology)词中的"on"源自希腊系词"是"(eimi)的中性现在分词(英译 Being),从"Ontology"一词整个来看就是关于"存在、是"的学问,中译也有称之为"是论"、"在论"的。 "本体论"这个译法始于王太庆先生。哲学史上对本体论的关注始于古希腊哲学,但只到亚里士多德那里它才获得完全的形态。 本体证既是关于存在的学问,就应该研究"存在"这个整体的一切方面,包括它的基本结构如何,基本形式有哪些,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单从字面上把本体论理解为关于本体的知识。正因为这个原因,王太庆先生在将Ontology译作本体论后也颇有悔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存在论"篇中将存在分为或然性存在和本然性存在,他认为研究的重点应在本然性存在上。接着,他又将本然性存在分为十种,即十个范畴:本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 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本体(Ousia)这个重要范畴,它原来是希腊文动词"是"(eimi)的阴性分词Ousa。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称之为本体,是因为他将本体作为其它九个范畴的主体(hypokeimenon,意为在底下的东西)。可见,本体也就是存在的基础,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终的、第一的本体是纯形式。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本体论从范围上来说是研究涵盖本体在内的全部存在的形式的理论,而不仅仅是关于本体的学问。同时,本体又是存在的基础,是"存在的存在",本体论又以关于本体的学说为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描绘了社会这一存在物的整体面貌。他这种描述是从两方面进行的。 首先是"质"的,即坚持唯物主义基本性质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将社会这一存在形式划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两个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性的方面,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内容。社会意识是作为社会的人的意识观念、精神现象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次是现实结构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经济基础是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念,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它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念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两条线索的描述,我们就从静态上把握了社会这一存在物的基本外部结构。但让认识仅停留在静态的、现象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深入探究了社会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提炼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两大基本规律,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纽带,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上,作为决定因素的生产力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中,生产关系则保持相对稳定。于是在这个变与不变之间必然产生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本适应,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运动方式。在这个矛盾中,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背后的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带动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这样,在把握了社会的静态结构,进而深入本质抓住社会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后,对于社会这一存在物,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从现象到本质、从静态到动态的全方位的认识。对存在进行整体、全面的认识正是本体论的基本要求。

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是完全达到这一要求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中,本体是核心、基础。本体论是应当涵盖全部存在的,但是它绝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量"的层面上,它必须深入到本质,抓住本体这个灵魂,才能形成既有丰富涵摄,又具有深刻本质的生动整体。 那么,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本体是什么,我们认为那就是"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体论无处不闪耀着人的光辉。 我们常说社会是人的社会,这实际上就是对人是社会的主体、基础的表达。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这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相互联结形成的复杂统一体。 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对于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往往是它们作为"物"的客观性,但实际上隐藏在这"物性"背后的正是"人"。"它(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的。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也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 对于生产力,我们知道它包含三个因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者是其中本质的、能动的部分,他是联结其它两个因素共同形成生产力的枢纽。

生产力在外观形态上可表现为一定物质资料的总和,但在本质上却是人的生产、创造力。 对于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我们似乎更容易只看到它们的客观性,看到它们作为本质的客观力量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而忽视其中蕴含的人的因素。但社会历史的发展正是通过个人的主动追求来实现的,它是无数单个人活动总和的结果。"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社会历史发展就是这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社会规律是人活动的规律,社会历史本身也正是人活动的历史。 人是社会存在的本体,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史、创造史,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人身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人的目的性使人的活动超越盲目性而表现出自觉性和合目的性,使人按照人的意志和要求改造世界,把世界对象化成为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符合人的要求的"为我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为我场景"。

这表明,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而是以人的目的为目的的特殊人格。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应然性"要求,使得历史的发展具有了以人为本的方向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符合人们的利益是历史发展的价值取向。人创造历史不仅使历史向着"为我而存在"的趋向发展,更使发展的历史不断地满足和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利益需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就指明了人们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原则。社会发展是以人为本位而展开的历史发展,人的发展不是某一部分人和人的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每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时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社会、历史的理论揭示了社会的基本构成,剖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动力,提供了一幅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立体性的全景画面。在这些论述中充分包含了"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为的社会和为人的社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体,在原初意义上构建本体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的基本特色。 参考文献: ? 刘远传.社会本体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9.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9、4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 参见:刘远传.社会本体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4.

上一篇: 社会本体,social ontology,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下一篇: 吴忠民:社会不公正对于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