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是落实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帮助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安全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方式,因此全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各个方面有所提升。完整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教学内容应包含体育理论知识与健康理论知识、体能与技能三大部分,体育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更好地贯彻“Knowit、Doit、Loveit”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提高基础能力,同时能够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落实于健康生活与体育活动实践中,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技能,更好地推进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能力。
因人而异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不同,性别与身心差异明显。为提高体育作业实施的科学与有效性,要因年龄、因人而异地进行作业分层[5]。针对身体特殊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多安排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体能、技能的负荷安排要更加精心;针对身心健康的学生,在遵循科学安排运动负荷的前提下,设计必做和选做两大模块,必做模块的内容可安排体育理论必备知识的考核,以及基础体能类、基础专项体能与技术类等内容,而选做模块内容可安排进阶专项体能、专项技术以及体育器材的制作及游戏创编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激励学生向更高阶层挑战,以此不断加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与运动量的管理能力。两个模块中都安排进阶挑战赛,每阶段的挑战都有时间和次数的限制,满足挑战等级成功次数后,才能向着更高阶层发起挑战,通过此限制条件,来稳定学生的体能与技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便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提高学生的体质状况与运动能力。
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古有《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有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体育的本质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有学者指出,若无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因此,体育不仅是关于身体的教育,更是关乎生命的教育,体育能够培养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多方面的素养,四者之间相互独立,又整体作用于每位学生。当代学生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缺少挫折及困难的普遍意志品质薄弱、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较差,缺少协作精神。体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更能促进学生锤炼坚强、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体育规则能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健全人格,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在活动中拥有归属感与成就感,此外,体育作业还能活跃家庭氛围。因此,体育对学生素养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巧与互联网相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的在线教育方式,为体育教育生态提供了新模式。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教师资源有限,实施体育作业的布置、监督及评价难度大,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传感器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搭建校园智能化平台中,通过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运动空间、运动模式、运动生态,打造与逐渐完善服务于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库、管理平台与服务平台,以此减少体育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困境,提高学生完成的质与量,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负荷。
但是,体育教师不能一味地依赖智慧化平台,其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位学生每天的基础状态和实时条件是不同的,而平台设置的参数却是均等化的,因此,在使用智能化平台的过程中要重视适度原则,不能一味强调数量化指标的完成,极端地追求进阶挑战,而是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调节与他人监督机制。
体育作业的实施
体育作业的布置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青少年体育网络是由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级网络共同构建而成,体育作业恰好是连接学校、家庭及社区的重要纽带,因此体育作业的布置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学生及家长对体育的需求。为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积极贯彻落实新教改革中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的新教学模式,同时国家要求学生每天要有1h校外活动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品德,当学生小学毕业时运动能力要达到2级,当初中毕业时运动能力要达到4级。当学生运动能力达到4级时,就相当于基本掌握1项运动技能。
在开放的评价体系下,对学生运动能力进行评价时采取“定级不定项”的方案,拓宽体育作业的内容,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充分满足学生需求。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育作业的布置要满足学生自学自练的需求。低龄学段以了解简单体育与保健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素质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为主;高龄学段以提高学生的专项理论知识、专项体能与技能为主;对身体特殊的学生以体育保健理论知识为主,同时加强自我保护和监控意识。
体育作业的布置应考虑家庭、学校、社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设施来进行,如家中的沙发、座椅、楼梯、瑜伽垫等,促进学校体育场地有序对外开放,提高校内场地设施的综合使用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空地及场地设施,加强与社区指导员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一社会资源,可在社区内安排团体活动或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技能体系的搭建,摒弃原来单一技能学习的状况,或成立体育俱乐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寒暑假期间在时间与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夏令营等活动,提高专项运动能力与独立自主的精神。
体育作业要留在安全保障范围内,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完善体育作业的管理与服务平台,根据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布置科学合理的体育作业。第一,教师可在平台上传学生所需要学习及感兴趣的理论知识、体能训练方法及各个项目技术动作等视频教材,并积极构建教学资源库,如常见的运动误区,女生关注的减肥话题,男生关注的健身话题,明星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教学讲解,项目前沿动态或者节选的竞赛比赛时刻。第二,在智慧平台上设置挑战赛,赛事按人数可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按类型可分为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体能大赛与技能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来成立体育社团,最终达到高量、高质、高效地完成体育作业的目的,塑造学生良好的体育核心素养。第三,积极开发校本特色体育活动,灵活多样地创设体育作业,落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获得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为学校和国家储备后备力量。
体育作业的监督
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体育作业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及社会的认真对待和积极配合。教师在作业监督过程中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阶段及状态,及时发现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并帮助纠正,降低运动风险事件,通过教学反思,也能帮助教师更加深入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作业布置时加强重难点部分的练习,更加合理地安排不同级别作业的内容和运动负荷,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体育作业的监督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在“双减”政策之下,解决愈加严重的“三点半现象”,国家出台了关于学生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周一至周五,安排不少于2h的课后服务,那么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时间段来帮助学生完成体育作业,学生基本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作业内容,此时的监督时效性强、效果好,意外事件概率小。第二种是学生回家后,家长配合教师的监督需要借助智慧化教学平台,例如让学生或家长安装智能终端设备或可穿戴的移动设备,最简易的是安装手机软件,通过视频或可穿戴设备收集学生体育作业的完成情况,再通过数据,科学分析学生运动中的状态,把握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运动中体能消耗情况等,例如学生在进行开合跳或跳绳等活动时,帮助学生测算运动时的心率,同时不断提示规范的正确动作。第三种是积极搭建学校与社会指导员之间的桥梁,社区指导员都是进行过相关技能培训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可有效地提高作业完成质量,还能组织集体活动或比赛,有效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