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雨墨飘零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2001山东济南250013)情感与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但长期以来,不少理论学派只把研究兴趣放在其中某一方面发展过程的探讨上。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探讨它与观点采择移情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观点采择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中起着重要的和交互的作用观点采择移情亲社会行为儿童中图分类号:B84411文献标识文章编号:10082001)0104认知情感与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或内容,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理论学派只把其中的一个方面看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最基本的方面,把研究的兴趣和努力仅仅集中于其中一个发展过程的探讨上对其他方面缺少应有的重视或置之不理。如精神分析理论关注儿童人格或动机与情感的发展问题,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行为的研究,而皮亚杰学派探讨的核心问题则是儿童对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认知发展问题这种局面曾长期主宰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在社会性发展领域中,个体的认知与情感通常最终要在社行为中表现出来。换言之,三者是相互联系着的,而不是彼此分离的。
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时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讨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于认知能力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基于下列的假设当儿童发展了理解他人体验的能力,他们对所推知的他人体验的适当反应能力也应该相应地增长。观点采择能力被认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首要认知条件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是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情感等。一般来说,观点采择被分为三种类型知觉的观点采择,即理解他人书面的可视的观点的能力认知的观点采择,即预见并理解他人的思想动机意图和行为的能力情感的观点采择,即推断他人的体验和情感反应的能力Ford,1979;shantz,1975;Underwood&Moore,1982)皮亚杰把前运算儿童看成是自我中心的,不能理解自己的看法观点思想动机意图态度是不同于其他人的。他断言,自我中心主义在开始明显地衰退。这时,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并认识到别人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意图然而,近来获得的证据表明,甚至很年幼的儿童也不像皮亚杰所说的那样自我中心,他们经常意识到别人并不像自己那样看待事物,也常常考虑别人的需要和兴趣,从而改变自己的Feffer,1970Flavell,1974Selman,1976Selman&Byrne,1974发展了皮亚杰有关儿童社会认知的观点,提出了各种描述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阶段模型。
例如Sel2man)“霍莉爬树”的两难故事研究了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塞尔曼根据儿童的反,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分为收稿日期:20000929,回族,山东泰安人,讲师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他们认为是真实的或正确的事情。儿童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阶段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儿童意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知道不仅别人有不同的观点两个人的相互作用。阶段12~15岁以上)。儿童认识到存在着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每个自我都要考虑社会体系的共同观点是因为某些类型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随年龄而增长Moore&Eisenberg,1984Mussen&Eisenberg2Berg,1977Radke2Yarrowetal.,1983Rushton,1980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从Kurdek,1977Selman,1971,19801983),并且涉及到对他人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对于成人来说通过告诉被试“想象一下另一个人的感受怎Aderman&Berkowitz,1970Toi&Batson,1982Underwood&Moore,1982)通过元分析发现,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成高相关son,1983)。
对儿童进行观点采择的训练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Iannotti,1978通过者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显著性。一个高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只要被断定为能够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她就可能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BarrettYarrow,1977)Peter2研究发现,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和利他性Staub,1971让幼儿园儿童分别扮演助人者和被助者的角色结果发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增加了。所以,尽管观点采择可能与习惯化的或没有分析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无关,但它确实促进了以关注他人为动机的亲社会行没有理由认为观点采择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利他性认知或行为,而它能导致对他,这种理解可以被用于操作的目的。观点采择只是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而不是具有实质性的利他。一个是一种微弱的不一致的关系,因为它缺少一种关键的动机成分,这一成分可能会在移情结构中发现个体是否应用已获得的信息去助人可能依赖于行动者的价值和个人需要。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可能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移情empathy)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Kuchenbecker,1974)认为移情有两个认知成分和一个情感成分。
认知成分是辨认和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和采取他们观点的能力二年间最初表现出移情的迹象。因为它出现得如此早,并且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以某些理论家认为,移情是人类先天的特征。他们主张,人已经演化成共同生活的生物,有关的经验实际上具有普遍性。比如,一个周岁儿童,起码已在各种场合哭了上百次,这种哭声也反复地益正像关心和考虑自身利益一样,具有生存的价值。其他一些理论家主张移情是通过早期的条件作用习得跟儿童自己的苦恼或痛苦连结在一起。通过这种简单的结合,另一个儿童的哭声就可能唤起儿童的痛苦或霍夫曼在1982年提出了一个“移情发展的模型”把移情的发展划分为,在儿童获得个体永久性概念之前,他人的苦恼引发综合的苦恼反应,这是一种来自婴儿自身来自模糊知觉到的“他人”和来自情境的不愉快情绪体验和对先前痛苦的回忆。如果年幼儿童能想出一个使另一个儿童停止哭的办法他自己或许也会感觉好一些刺激的聚合。由于儿童还不能清楚地区分自我和他人,他常常不清楚到底是谁在经历着痛苦与悲伤。阶段儿童逐渐学会区分别人与自己的痛苦。然而由于年龄小的儿童不能清楚地区别自己和他人的内部状,他们经常将二者混淆起来。因此,儿童的助人行为是我中心”,也就是说,儿童试图通过行动减轻他人的苦恼看起来也许只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苦恼。
阶段岁开始)。随着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 要和情感。这是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学会了搜寻关于他人的与理解他人苦恼有关的信息以及能够用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2001 来形成有效的助人策略的信息。阶段 。尽管儿童的移情还是由他人的直接苦恼所唤醒 ,但他们的唤醒被对他人的苦恼不是 暂时的而是长期的认识所加强 。儿童还可能 会想象另一个人所经历的痛苦 ,即使在直接情 境中并没有关于这种痛苦的线索 。因此 ,在霍夫曼移情发展的 最高阶段 ,各种类型的信息 尽管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已提出移情是利他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 Archer,1984 ;Bat son &Coke ,1981 ;Blum ,1980 Hoffman ,1981 ,1982 Staub,1978 支持这个假说的实验证据却是混杂在一起的 Feshbach&Roe ,1968) 的移情测验成为此项研究的一种核心手 悲伤恐惧和生气情境的幻灯片 ,并询问儿童这些事件使他们感觉 怎样 ,如果他们 报告的情感与故事角色的相匹配 ,他们就被认为有移情反应 。这种移情的 测量已发现与 岁男孩的攻击性成负相关 Feshbach&Feshbach ,1969) ,也与竞争成 负相关 (Barnett ,Matt hews &Howard,1979 ,但从这些研究中并未发现移情与亲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