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究竟是一种静止不变的终极状态,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回答是明确的。他们始终从发展变化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主义,强调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充满辩证运动、不断发展改革的社会。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在致奥托·伯尼克的信中写道:“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强调事物是运动发展的,提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同时,他们把整个人类社会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他们看来,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应当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需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不成熟向比较成熟、从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依据社会发展的成熟程度,明确提出未来社会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使得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建立起完美无缺的社会制度,必须通过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通过调整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摆脱旧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痕迹的影响,进而走向新的更高发展阶段。
在19世纪90年代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一些人教条主义地把未来社会作为一种固定的、抽象不变的社会形态,作为一种具有先验本质、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状态。针对这些错误认识,恩格斯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一著名论断。在他看来,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历史的、发展的社会形态,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生产组织形式总是不断变化的,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社会主义之所以不断发展变化,其根源就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往社会改革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满足少数统治者的享乐需要,而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则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推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同样处在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要素及其内涵不断丰富,成为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在内的有机统一整体;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的认识日益深化,不断开辟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基础上,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是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不断变化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着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按照新的战略安排和战略部署,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