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进一步提高枞阳县村(社区)社会治理能力的思考

进一步提高枞阳县村(社区)社会治理能力的思考

进一步提高枞阳县村(社区)社会治理能力的思考近年来,枞阳县坚持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根本支撑,不断推进实战平台建设,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坚持源头防范化解矛盾,不断推进依法治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社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张 宇

村(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前沿末梢和前沿阵地、是县域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近年来,枞阳县坚持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根本支撑,不断推进实战平台建设,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坚持源头防范化解矛盾,不断推进依法治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社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一些地方硬件建设不达标,信息化建设落后,网格化运行不畅,群众参与存在困难,矛盾纠纷风险隐患不断,组织推动还存在“宽松软”现象,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仍需提升。加快枞阳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持续提高村(社区)治理能力。

一、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

一是补齐硬件短板,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人员配备、场地设置、信息化、网格化工作,做到整洁规范、设置合理。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引导社会资源下沉社区,充分利用好“管家计划”社区吹哨相应项目,强基层、厚基础,充分认识到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二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创造发掘新的资源。突出解决资源利用率不高与不合理的问题。三是发挥党组织整合社区、凝心聚力的作用。突出组织引领,加强党建资源整合和带动能力,实现社情民意上传下达,确保基层党建与治理实现紧密结合、良性互动。

二、进一步聚焦群众问题

村(社区)基层治理要坚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真正能够发表意见,特别是看病就医、社会救助、教育就业、生活环境改造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如果村(社区)讨论的问题不是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就难以吸引群众参与。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把宏大的党和政府的理论方针政策转变为与群众实际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对接起来,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率。

三、进一步完善治理措施

如果只是注意到了问题,却提不出解决问题、实现群众利益的具体措施,群众会失去积极性。如果对具体问题没有研究、没有解决方案,那么村(社区)基层组织就做不到胸中有数,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就不能有效发挥,村(社区)组织也难以扎根群众,进而取得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因此,村(社区)治理工作要做到自己胸中有数,带着主意问群众,使群众围绕方案发表意见,注重具体工作方法。

四、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一是坚持调查研究。深入实地调查,密切联系群众,认真总结分析经验。二是多开群众会。精心设置会议议程,运用头脑风暴方法,鼓励群众围绕主题发表意见,及时解疑释惑,统一群众意见,防止群众脱离实际、脱离主题。三是做好信访工作。保持与群众沟通,善于运用社会力量,如村民理事会、“五老”评议会、乡贤等社会力量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充分发挥村(社区)组织在信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进一步增强工作能力

一是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公共服务供给是村(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的最基本职能,也是社区治理的重中之重。要深化“去行政化”改革,大幅减少行政性事务,不能把村(社区)组织变为政府部门的延伸,突出村(社区)的主责主业,让社区工作者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服务者。要编制村(社区)工作责任清单,明确民生工作和服务事项,优化对村(社区)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功能,赋能基层社区,特别是重大事项建议权、统筹协调权、监督权等等。要不断优化村(社区)工作队伍,注重年轻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稳定就业人员,重视发挥社区积极分子作用,为社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二是增强文化引领力。要广泛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主张、与民相关的基层具体政策、社区工作动态或群众活动等,充分运用一切宣传条件与资源,如公共建筑、宣传栏、村喇叭等,打通宣传的最后一公里。要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共建的村(社区)文化氛围,结合地域特色,反映时代特征,发挥群众特长,丰富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合理设置奖项类别,激发群众广泛参与。要注重社会价值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社区治理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三是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组建法治宣传小分队,重点宣传贴近民众生活的法律规范,比如民法典、交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把法治元素融入群众生活。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普法,聘请专家讲座、开展法治文艺演出、制作新闻短片等方式加强法治宣传,增强普法的生动性、趣味性。要把法治工作与村(社区)中心工作联系起来,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把法、理、情三者有机结合,增强村(社区)推进法治工作的动力。四是增强矛盾化解能力。开展互动交流,回应群众关切,实现社会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预防。用好综治中心平台,压实各方责任重视社会力量,让综治中心运转起来,做到联动联治,发挥好基层“稳定器”的作用。五是提高信息运用能力。善于运用微信等互联网工具,织密织牢社区关系网络。村小组可以组建村小组工作群或网格工作群,村(社区)两委可以组建村工作群,把村民、社会组织、驻村企业都拉进工作群,形成村(社区)、村民、社会组织、企业之间的互联互补互动的基层公共服务格局。在工作群中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把社区服务移到网上、连到掌心,推动“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用“小程序”解决“大事情”,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元、更便捷、更精细的公共服务。

六是提升居民参与能力。搭建互动平台,完善各项制度,比如村(社区)在采取重大社会行动之前,要主动征询村代表、村民意见,落实村(社区)两委工作报告制度,实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到归纳整理、及时回复,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精心组织,引导群众有序规范表达意见,鼓励群众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提出意见、参与治理的能力。

总之,要不断完善党建引领、两委主导、居民主体、组织参与的各方面制度,全面提升基层两委治理能力,突出村(社区)党组织这个“主心骨”,提升综治中心这个“大脑”,强健网格化服务管理这个“腿脚”,强大群防群治队伍这个“神经末梢”,联通各个环节,在细、小、微处持续发力,推动社区治理向精、智、美方向发展,成为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层社会单元。

上一篇: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
下一篇: 知识精英的论断要考虑当下的社会情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