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等作出了重大的新论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新依据和新要求,对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十九大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比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的新变化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和中国社会实际与基本国情的新认识做出的。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新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而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和中国社会实际与基本国情的新认识做出的新判断,体现了党把握中国发展大势的高度清醒和自觉。
毛泽东同志曾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可见,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依据就是中国的社会实际和基本国情。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判断一个社会形态变化和矛盾运动的基本依据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也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判断一个社会的形态变化和矛盾运动就取决于“每一历史时代”这个条件,和“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这两大因素。可以看到,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社会的“时代条件”、“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构”已经出现了既不同于建国初、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显著变化,这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判断的基本依据。
在“时代条件”上,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是”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一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三是从现代化建设探索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建设历程的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
在“经济生产”上,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金砖银行、亚投行的设立、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二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三是不仅经济实力,中国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都得到显著提高,从“神舟飞天”到“航母下水”、从“北斗组网”到“量子通信”、从太空“天眼”到人造“太阳”,从“工业机器人”到新一代“人工智能”,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的新“四大发明”到世界赞叹、精准结对的“脱贫速度”……科技创新型国家和开放型经济体正在形成,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都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为中国持续提供社会生产力,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结构”上,十九大报告指出,伴随中国从传统农业国转变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以及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一是中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状况,已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占主导的状况。二是全体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社会,全体人民的发展能力、教育素质不断提高。三是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最终将在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消除贫困人口,这为中国促进社会结构优化和社会和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困难和挑战也仍然存在。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这就使党在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的基础上,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一是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进入新时代,尽管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区域发展和人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发展仍然很不平衡,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社会服务、文化产出等方面的发展等仍然很不充分,这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全方位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再一次强调:“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这里,恩格斯将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的“经济生产”一词,进一步明确为“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这就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中加强了对“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强调。由于过去对经济基础的理解过于强调“社会生产力”的一面,而忽视了与“生产关系”的互动性,使发展以物质生产为主和单纯GDP的追求,导致了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诚然,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十九大报告强调,在今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这样,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才能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片面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是要坚持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在深化改革中解决,不能走邪路也不能走老路。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发展不能是单纯发展、片面发展,而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变成了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此,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为了实现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停滞倒退没有出路、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盲目照搬同样没有出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出路。为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吸取西方现代化建设历程和苏东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教训,避免邪路、老路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学、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要把握“两个没有变”的国情基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新变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党的十八大“三个没有变”到党的十九大“两个没有变”,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新特征。此时,既不能妄自菲薄,而要根据社会生产力总体提高的现实状况,适时、适当提升社会定性与奋斗目标,以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继续奋斗;又不能好高骛远,而要汲取苏联过早宣布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教训,把自己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定性过高,避免盲目超阶段导致的浮夸风、赶超风。
在把握“两个没有变”的国情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判断没有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也没有变,而在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都是既超前积极,又切实稳妥。如此再通过30余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2050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应当得以改变,中国也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孙应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0页。
宁吉喆:《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1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