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风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
(二)三种理论取向(传统)
1.实证主义传统:由孔德、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强调社会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把社会学看成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认为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可以找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
2.人文主义传统:有齐美尔、韦伯开创的人文主义传统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本质区别,反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主张把关注社会行动者主体性和主观性作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
3.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开创的批判主义传统不同于以上两种传统,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成为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它对后来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实证主义取向和非实证主义(人文与批判)取向的社会学理论至少出现了三次高峰和三次明显的理论综合:
1.实证主义的三次高峰
a.第一次高峰是孔德和涂尔干。
b.第二次高峰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社会学。
c.第三次高峰是社会学发展进入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以后产生的,这次高峰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非实证主义都十分注重在传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收其他优秀的理论传统。如以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新功能主义和以人文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理性选择理论,实际上都表现出了相互吸收,互为补充的特征,并在理论取向上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
2.非实证主义取向的三次高峰
a.第一次高峰时狄尔泰和韦伯。
b.第二次高峰是以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c. 第三次高峰是社会学发展进入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以后产生的,这次高峰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非实证主义都十分注重在传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收其他优秀的理论传统。如以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新功能主义和以人文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理性选择理论,实际上都表现出了相互吸收,互为补充的特征,并在理论取向上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
3.三次明显的理论综合
a.第一次综合,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综合了德国人文主义和英法实证主义的双重传统,主张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因此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中的“理解”既是“解释性的理解”,又是“理解性的解释”,目的在于克服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社会学认识论上的独断,走的是一条相对主义的折中道路。
b.第二次综合,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从反实证主义立场出发对当代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去想的社会学理论做第二次综合。
c.第三次综合,表现为一种多元综合的态势,如以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新功能主义和以人文主义理论传统为主的理性选择理论,实际上都表现出了相互吸收,互为补充的特征,并在理论取向上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
三种理论传统的范式比较
实证主义范式
人文主义范式
批判主义范式
本体论
朴素的现实主义,即认为现实是“真实的”,而且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的。
相对主义,即认为现实具有地方性、情境性的特点,是具体地被建构、阐释出来的。
历史现实主义。即认为真实的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是在时间中结晶而成的。
认识论
二元论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强调研究结果是真实的、可信的。
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认为其研究结果是被创造出来的。
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认为其研究结果是受到价值观念的过滤的。
方法论
实验的、操作性的方法论,强调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和整体主义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
理解的、人文的、阐释的、辩证的方法论。
对话的、辩证的、批判的方法论
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1839年,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西方社会学自此开始,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从19C30年代到20C30,40年代)
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
孔德:社会学就是发展到实证科学阶段的社会科学或“社会物理学”。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可观察,可证实。
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社会进化。
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与纯粹个体不同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
二、理解社会学理论
个人的行动是带有意义的,他确定各种情境,并赋予自己和别人的行动以某种社会学意义。
韦伯:研究对象是人本身是有意义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的本质取决于行动者赋予其上的主观意义,研究方法:“投入理解”。
舒茨:现象社会学。
美国符号互动主义:米德,托马斯,库利。
三、批判理论: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卢卡奇
四、其他形式:难以划分的还有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的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研究非逻辑行为的帕累托。
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80年代的深入发展阶段。
帕森斯:整合各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学使之融合成一个更具有综合性因而也更具有解释力的社会学体系。提出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学界取得近乎霸主的地位,很快受到人们的激烈批评。
1.默顿的“中层理论”,针对过于抽象,缺乏经验基础,把功能分析与经验研究结合起来。
2.社会冲突理论针对过于强调均衡、稳定、一致,忽视社会中的强制与冲突现象而产生,强调社会结构的强制性,社会过程的冲突性,社会变迁的普遍性。代表人物:达伦多夫,米尔斯,科塞,
3.过于注重社会客观层面,忽视主观层面。
符号互动主义:库利、托马斯、米德,戏剧理论:戈夫曼。本土方法论: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层面。
4.注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基础,注重结构忽视个人的缺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布劳的社会结构理论。
5.批判理论注重于批判现实,寻求人类解放的新道路。
第三阶段:80年代以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新的综合。
从总体上看,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学的主流趋势,还仍然是“分”而不是“合”,综合立场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理论综合形成一个较明显的趋势,应该说是80年代以后尤其90年代以来的特点。
1.新功能主义:亚历山大、卢曼,建立起一个新的具有多维性质的综合性一般理论。
2.结构化理论:吉登斯
3.沟通行动理论:哈贝马斯
4.理性选择理论:科尔曼。
5.实践理论:布迪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