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马克斯·韦伯 (Max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早期流行的另一说为马克斯·韦伯,埃米尔·迪尔凯姆,格奥尔格·齐美尔)。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经济与社会》 《经济与社会》是一部遗稿,由韦伯夫人玛丽安娜·韦伯(1922年、1925年、1947年)和约翰内斯?温克尔曼(1956年、1972年、1976年)在作者逝世后编辑出版的。 经济与社会 社会学范畴理论 经济与社会制度及权力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地阐释,统称为社会学的基础;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思想。
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以理论化为方向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第七节(下卷)不合法的统治(城市的类型) 城市的概念和范畴: (内容提要)“城市”经济的本质:市场定居点王公城市。消费者城市、生产城市、商人城市的类型。同农业的关系;农业市民城市。“城市经济”不是“经济发展阶段”。政治,行政城市的概念。碉堡和卫戍驻地。城市作为碉堡和市场的统一体。西方城市“社区”的团体性质和“市民”的等级资格,东方地区缺乏这两个概念。人们可以以各种方式给“城市”下定义。所有定义的共同之处仅仅是它无论如何是一个(至少相对而言)封闭的居民点。一个(地方),不是一个或者若干个孤立的房舍。与此相反,在城市里当然不仅在城市里房屋一般特别密集,一墙挨一墙。此外,流行的观念与“城市”这个词相联系的是纯粹量上的特征:它是一个大的地方。这个特征本身并不精确。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它将意味着:一个地方,即一个不是房子相互邻接的居民点。
它是广泛的相互关联的定居点,缺乏邻里团体特有的那种居民个人间的相互认识,照此看法,只有大的地方才是城市,地方要多大,才开始有这个特征,这取决于一般的文化条件。对于过去那些具有城市权利地方性质的人来说,这个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总是确切的。在今天的俄国,有些“村庄”有数千居民,他们比有些古老的城市要大得多(例如,德国东部的波兰人居民点),后者大约只有数百人口。 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早期城市的规模一般较小,直至春秋时代,城市仍只不过是大小贵族所居住的城堡。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经过不断的兼并,列国的疆域日趋扩大,城市规模扩展,人口亦随之增加。史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户之邑相望也。”(注:《战国策·赵策》。)中国历史所载数量往往是概数,称其万国,未必真的数以万计,说城居者三千家也并非确指。但从上下文来看,此段是想说明 战国时代前后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变化,因而距离事实不会太远。以此而论,则战国以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1-2万人 至于战国时代的城市人口,此处仅言“万家之邑”,若以每户5口计算,即约有5万人左右。
另据《战国策·齐策》所载著名游说策士苏秦说齐王时所言:“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游说之士所言,当然不免会有些夸张,但面对国君,当不至于信口雌黄。因而苏秦所言颇可与前引《赵策》相互参证。由此说来,战国时代城市人口的最大规模约为几万或几十万当是可信的。 读后感 我认为,“继往开来、包罗万象”是对这本书最为恰当的评价。在读《经济与社会》时,本书第一部分《社会学的范畴学说》是理解和研究本书第二部分《经济和社会制度及权力》的前提条件,甚至也是理解和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础。这本书把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抽象理论结合起来,使人们对经济与社会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