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民众精神状态好坏及对其思想文化的提升,除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外,根本上,取决于民众对社会价值观系统的认可与践行。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对以往的社会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反省总结。在此过程中,逐渐正本清源,找到社会真正的问题。在精神文化上,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发展道路。
十八大以来,中国现实社会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严治党和反腐行动呈现社会新气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基于社会现实把从严治党和惩治腐败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扭转社会风气。习近平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事业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统计显示,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官员已超过建国60年的总和。此外,《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法规也纷纷颁布,力度之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一段时间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权钱交易令人发指。忽视公平正义,引发社会不同阶层对社会道德滑坡的担心,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对此极度关切。在一个价值观分裂的社会,难以有效地凝聚社会的合力,长此以往,社会撕裂的状况就会越发严重。
从严治党和反腐行动,对中国改革开放38年积累的许多问题起到了肃清作用,振奋了国民的精神,把信心带给了与错误行为作斗争的人群。这是群众的衷心期待。越来越多关心国家发展前途的人们认识到: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不及时反省和纠偏,改革的成就将会被蛀虫挖空,社会主义的宏大基业将危于旦夕。因此,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反腐行动,深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这五年的从严治党,效果有目共睹。从纠四风到两学一做,走群众路线,逐渐把党员队伍整肃一新,尽管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但目前效果已初显,自觉、守纪律、起模范作用的党员意识逐渐得到强化,在整个社会起到较好的影响作用。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由于一些人对党中央提出的严肃管理精神的不适应,导致社会上也出现了一部分群体不以为然、擅于应付的态度,以为可以走走形式,混过去。但是,对政策长期的坚持和严格管理,最终会改变这部分群体的看法。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思想领域的变化,让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充满期待。自习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以来,民众精神深受鼓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可以看到,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调结构、稳增长等措施的相应出台,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观念意识上夯实了发展的基础,也提供了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提出,亚洲银行构架的搭建,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和魄力,广大民众的热情被点燃。世界各地遍布的中国人的足迹可以证明,在世界各地旅游的民众深深为自己祖国的强大所自豪。尽管中华民族在走向强大的过程中,民众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向是被广大民众接受的。这里复兴的意义不是简单地指回到汉唐盛世,现代意义的复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复兴注入新的理念,那就是努力构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安稳,国家强盛的世界强国。
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传统里的集体意识和价值观在这里彰显出强大的威力,强大的传统民族意识是“民族整体的利益大于个体”,西方原子个体的社会在中国没有其社会基础。为着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全体民众的精神是振奋的,逐渐统一认识。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性和适应性,民众的自信心越来越坚实,终将排除各类干扰,凝聚起各个阶层力量,形成强大的动力,民族复兴的目标指日可待。
在民族复兴期待下,整个社会愈加重视精神文化需求。卡尔・雅斯贝斯曾在他1930年所著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的导言中写道:“一百多年来,人类状况的问题愈益紧迫起来。每一代人都曾经从自己的角度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以往,仅仅是少数人焦虑地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而现在,大战以后,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加重视人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相互促进和协调和谐发展,是当下有待进一步建设的根本问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可撼动。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也在反省,过去为了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精神层面的代价难言轻松。以至于社会后果逐渐显现出来,表现在:社会价值观混乱,民众伦理道德规范迷失,以物质标准代替精神标准,等等。在物质条件逐渐丰裕的当下,面对这样的状况,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人的精神追求是人活着的根本目标。一个社会必须重视对精神文化的提供和培养。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代表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重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被边缘化、弱势化的价值标准、伦理道德规范等,逐渐得到全社会认真地反省和矫正。尽管社会上仍会出现不少的低俗、亚文化等现象,这些现象不时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这一行动就已经表明,民众在关注,在担忧,在讨论中不断警醒,自我提升。可以看到,民众的精神需求从低谷中开始回升,自觉地遵循真善美的底线,逐渐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这需要两个层面的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在精神层面加大建设,培育社会良好氛围,担负起积极健康的国民精神引导责任;另一方面,强化社会个体的精神需求自觉,逐渐有力地推进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改变。
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加大了力度,其中精神层面的建设开辟了新的社会局面,人的精神文化追求逐渐走上正轨,还体现在在包容中规整散乱的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文化和思想的多元化取向,尊重并且做好引导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群体精神状态的提升。在欧洲,文化的多元性本已有寄托,那就是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谓的随着印刷资本主义而来的欧洲大陆上多种民族意识的兴起,不同的民族国家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欧洲。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民众曾经从以往保守的状态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奉行怎么都行的价值取向,社会思潮、多种主义和观点混乱并存,直接冲击了主流文化的发展空间。十八大以来,通过对文化发展多方面的问题应对,诸如,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有力地以文化凝聚人心,澄清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对文化领域里的诸多错误现象进行了纠偏,既保护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对低俗、违背正确价值观的文化问题进行了清理。比如,演员的天价报酬问题也在处理之中。这表明,急需在民众中形成真正的“付出与回报”的健康文化心理,杜绝畸形的文化消费。
需要明确的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对散乱文化价值观的规整,并不矛盾。有效地处理一和多的关系,即在弘扬主流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同时,保护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以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同时,在多元文化取向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主流价值观,更好地被接受,是一个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发展社会文化和国民提升精神状态方面,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逐渐意识到,要使倡扬的主流价值得到实现,在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实现的方式、方法,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途径去倡导、去弘扬。主流文化价值的实现,切忌呆板、机械的灌输方式。因此,近年来,加强话语体系的建设逐渐成为热点。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社科报总编
主编:王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