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点)
2004年02月23日06:51 人民网-人民日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结构没有相应调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管理相对落后;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还需改革
中国社科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调整。如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而城市化还在初期阶段,2002年我国城市化率为9.09%,而世界平均城市化率为48%。我国的城市化已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第二,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很不协调。以教育为例,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2002年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903.4万人,毛入学率达13%,但仍低于世界平均16.7%(1996年)的水平。
第三,管理相对落后,跟不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20多年来,许多城市建设起来了,公共事业的设施建起来了,高楼大厦、豪华宾馆、各种广场、绿化美化都相当现代化了,但就是管理不善,软件建设滞后。以公路交通为例,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只有8.07万公里,2002年达到176.5万公里。但交通管理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各类交通事故频发,2002年共发生77.3万起,死亡10.9万人,比1986年增加了一倍。
第四,经济体制改革了,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事业的管理体制却还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过来。多数事业单位还在按计划经济体制时形成的体制在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差。
多管齐下促协调发展
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亟须改变目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状态。
首先,要从理论认识上提高对于调整社会结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和地方建设都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把社会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
其次,要逐步增加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经济建设的资金今后应主要通过市场,政府的财力应该主要投资于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和公共事业。
再次,要下决心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日报》 (2004年02月23日 第十三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