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与公共理性

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与公共理性

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与公共理性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与公共理性,政 治学研究现代社会中的理性与公共理性史云贵 内容提要 理性是社会行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

政 治学研究现代社会中的理性公共理性史云贵内容提要 理性是社会行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它是人们认识 自然和社会及其规律 的一种基本能力。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在许 多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工具理性 ,它是一种不完全理性,或称有限理性。人们在时理性反思的过程 中,拄往会从“理性至上”滑向否定和抛 弃理性 的极端 。现代公共理性应该成为 沟通和统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个沪沌理性 与 国家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中介和桥梁,它是横跨 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个人之间,并以成熟 自律的会 民社会为基拙的利益整合的能力和机制。以公民社会为底蕴与后质 ,现代公共领域的培育和公共理性的提升对我 国政治现代化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键 词 理 性 公 共 理性 公 共领 城 政 治现 代 化史云贵 .四川 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副教授 610()64从古典哲学开始 ,人们就一直尝试着对什么是理性和理性的功能与价值进行探索。但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理性 的概念 、如何认识与利用理性本身的体认也常常是不理性的。尽管学术界长期以来非常注重理性和理性主义的研究 ,但人们却忽略了现代社会各种行为主体所必须具备 的公共 理性 ,甚至在公共理性 的概念等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

本文从理J性的概念和起源入手,提出了公共理性的概念和理论 ,探讨 了现代公共领域与现代公共理性的关系 ,并 以此为基础论述现代公共理性 的培育和提升对我 国政治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理性既是一个哲学概念 ,同时也是一个历史的 、文化 的概 念 。在 不 同的历 史时期 ,在不 同的文化视域下 ,理性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从纵 向来看 ,一个历史时期被认 为是理性 的东西 ,在另一个历史时期就可能被认为是非理性 的东西 ;从横 向来看 ,一种文化所认可 的理性 ,在另一种文化 中有可能被认为是非理性 的东西 。理性作为人类 的一种 固有 的基本 能力是 为人们所普遍承认 的。林毓生先生就认为 ,“理性(reason)是人生而具有 的一种 能力 ,一种发 现什么是真理的能力 ,这个能力就是理性 ”;换句话说“‘理性 ’是一种使我们了解真理的本领 。’,tlJ“工具理性”(instrumentreason)是用理性的办法来看什么工具最有效 ,以便达到我们的 目的,易言之 ,考虑并采用最有效的手段以达到一个 目的是“工具理性”。国家、政党 、政府、利益集 团等社会行为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为工具理性存在的。

人类一 106 —江苏社会科学 2007年第了期认知 自然 、社会及其规律 的基本能力里面 ,不仅要有技能(technicalabilities),还要有智慧(wi必om);不仅要有理智(intellect),还要有思想 (idea)。失去思想和智慧的理 性 ,只是 片面的、盲 目的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价值理性”是根据人们认为合理的价值与方法努力达成 的合理价值活动的能力 。价值理性较工具理性更具有公共性。既然理性是人们的一种认知能力 ,那么 ,任何真正 的理性主义者都必须承认理性是有 限的 ,而不是无限的。当理性的推理超出一切经验 的界线时,理性就不再 是经验 的试金石 了。正是基于此 ,哈耶克认为 ,“人之理性既不能预见未来 ,亦不可能经 由审慎思考而型构 出理性 自身的未来 。人之理性的发展在于不断发现既有的错误 。’,冈从价值理性 的观点来看 ,具 有工具理性 的行 为主体 ,并不能表明它一定具有价值理性。人类理性的使命就在于它 能够引导人们不断地去认识 自然 、社会及其发展 、演变的规律。理性的生命力就在于让人们不断地 激活它 ,开发它 ,使它从 自发状态进人 自觉状态 ,从个 人 的、局部 的思维 活动扩展为普遍性的公共思维活动。

所以 ,任何理性主体都必须事先假定 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不是无 限的。一个理性主体必须和其他的理性主体进行有效地“互动”,在相互地批判 、监督、交流 、制约 的过程 中所形成的新理性 ,即公共理性 ,才具有公共性 、民意性 、正 当性与合法性 。二、大众理性和精英理性近代以来 ,随着“人 民主权”、“民主政治 ”等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兴起和发展 ,“大众理性”或“人民理性”逐步取代了“上帝理性”,成为人们建构政治生活模式的理性基石。现代社会中的任何行为主体无不在基于“人 民主权 ”的“大众理性”下寻求民众认 同的政治合法性 。基于“大众心理”的大众理性在 民主政治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 出现很 多非理性 的因素 .这种基于人 民主权的 ,以追求平等和完美 的浪漫主义的 “大众理性 ”,如果走向极端 ,其结果 “必然 引起我们放弃理性 ,而代之以对政治奇迹 的孤注一掷的希望 。这种非理性的态度源于迷 恋建立一个美好 世界的梦想 ,⋯⋯但它总是诉诸我们的情感而不是理性。即使怀抱着建立人间天堂的最美好的愿望 ,但它只是成功地制造了人 间地狱— 人 以 自身的力量为 自己的 同胞们 准备 的地狱 ”冈。

人们在“无意识,,因素支配下的“大众心理 ”的作用下 ,个人丧失 了 自身 的理性 ,明显表现出了从 众 的心理 ,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大众的狂热 中失去了效力,结果,大众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倾 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 口号式 的简单观念。勒庞对基于大众心理的大众理性是持否定态度 的 ,在他看来 ,“群体 中累加在一起 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lq的确 ,一方面 ,如果过分强调 “大众 理性 ”至上 ,很容易再次 导 向“多数人 的暴政”;另一方面由于基于“大众心理 ”的大众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抹杀 了个人理性 的价值 ,也容易导致人们淡漠 、厌倦政治和不相 信存在任何理性和权威 的倾 向。在反思 “人 民主权 ”和“大众理性 ”的过程 中 ,精英理论派形成了以尼采、米切尔斯等为代表的否定民主、主张精英专制的贵族治国模式和以莫斯 卡 、帕 累托 、奥尔特 加 、熊彼特等为代表 的“竞争性精英主义”的保守 自由主义精英治 国模 式 。几乎所有的精英主义者都鼓吹“精英理性”至上 ,他们在不 同程度上存在着蔑视大众理性 ,否定 民主的倾 向。在精英主义极端派眼中,民众是 无知的 ,其智能是低下的 ,是无药可救的。

在尼采看来 ,人民大众是粗制滥造的“群畜”,他们是“受人们敬仰的上流社会的渣滓 ,甚至在没有丝毫一点文化味的环境 中混成 了人 ,无 教养 、无知识 、根本不知道精神事物中竟有 良心··一 。’,ln这样 ,国家的权力当然与这些毫无理性的“群畜”无缘。尼采彻底否定大众理性 ,鼓吹“超人”理性和“超人政治’,tN以适合等级制度和贵族政体的重建。帕累托认为 ,从历史上来看 ,认 同总是和暴力结合在一起 的,政治精英正是依赖着暴力和认 同来维护他们 自身统治 的。米切尔斯则进一步强化 了“精 英理性”至上的原则 ,他认为寡头政治是“铁律 ”,而大众 理性支 配下 的民主政治只不过是人们无 从实现的幻想罢了。他甚至认为 ,“少数的精英不但可以控制政治 ,而且 ,他们不受多数的控制。’,门勒庞在承认个人理性 的同时 ,也认为在“无意识 ”的“大众心理 ”的作用下 ,个人一旦进人群体状 态 ,个人理性就荡然无存 了,群体的大众就成 了一群“乌合之众 ’,。在奥尔特加看来 ,没有文化 的大众取得 了胜利 ,无知大众的野蛮行径便无所顾忌地蔑视理性 ,美化暴力 ,无视权利 ,抛弃法律 ,践 踏文明。与那些彻底否定大众理性 ,抛弃大众 民主的“精英主义”者不 同 ,熊彼特在承认“大众理性 ”和大众 民主有 着进 步作用 的前提下 ,试 图以 “程序 民主 ”和 “精英 民主 ”的新 精英理性 论来 纠 正“大众至上 ”和“精英 至上”的两种偏颇 的理性 模— 107—政治学研究式 。

熊彼特在批判古典 民主理论 的基 础上 ,提 出了“竞争性精英 民主”理论 ,他把 民主的功能 由“选 民决定政治 问题”替换为“选举决定政治决定的人 ”。熊彼特的“精英 民主”主要包括两个层 面的民主程序 ,其一是人 民有着绝对接受或拒绝 由谁来统治他们的权力和机会 ;其二是在为实现这种决定进行有效 的制度 安排下 ,政治精英通过公正合理地争取选票来取 得他们合 法统治人 民的权力。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民主政治并不意味着也不能意味着人 民真正在统治。⋯⋯民主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lN从本质上看,“大众理性”和“精英理性”,仍然是力 图以一种理性代替另一种理性 的工具理性 ,二者都具有偏颇性 ,缺乏公共性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把“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统一起来 ,使二者在和谐博弈与伙伴相依的过程中走向“公共理性”。三、公共理性当理性被从神学的侄桔中解放 出来 以后 ,它一直为人们所推祟和尊奉 ,成为解释一切 、判断一切的标准,几乎所有的进步思想 家都声称 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 的。然而 ,作为有限的理性 ,不免常常表现为行 为主体 自身主观意志和利益的反映 ,因而经常过分突出了主观性 ,忽视了理性 的客观实在性 ,从而使其缺乏公共性和正当性 。

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 ,黑格尔对理性的“客观性”、“超然性 ”与“共性 ”的认识为理性走 向公共理性迈 出了坚实 的一 步 。黑格 尔认为 ,“理性是世界的灵魂 ,理性居住在世界 当中,理性构成了世界 内在 的 、固有 的 、深邃 的本质 ,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阴他进一步指出,“除了理性外更没有什 么现实 的东西 ,理性是绝对 的力量。’,l网黑格尔把理性视为一种高于人性的客观法则,它有着其自身的存在、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就是追求整体性和公共性。·不过 ,黑格尔理性理论所揭示 的理性 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还有着本质的不同。黑格尔的理性概念是基于“绝对精神”基础上 的 ,它片面强调 了理性的整体性 ,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国家至上”的理性 ,这颇类似 于卢梭 的“公意 ”,实 际上很容易导 向极权政治而忽视个体相 对独立性和 能动性的另一极端。黑格尔所谓人 的“理性”,虽然具有“客观性”和某种程度的“公共性”,但从本质上看来 ,仍然是一种“工具理性”。黑格尔基于“绝对精神 ”之上的理性 观 ,很容易 排斥行 为主体 的个体理性 ,否认个体 理性 中的合理 价值 ,把一切个体理性的体认都斥责为“偏见”。

柏克主张从人类共同体中的道德与宗教情感 ,以及世代相传 、积累的有益经验和习俗 中体认整体理性 ,并肯定了个体理性甚至个人“偏见”的某些合理价值。否认个体理性的价值 ,完全否定“偏见”的理性是没有公共性而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柏克、尼斯比特和熊彼特的理性观使人们对现代公共理性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罗尔斯在论证 和捍卫他 的“公平 的正义”时 ,从政治 自由主义 的角度提 出并论证 了 “公共理性”。不过 ,罗尔斯笔下的“公共理性”是指“公民在有关宪法根本 和基本正义 问题 的公共论坛上所使用 的推理理性 ’,llIJ,它是民主国家特有的基本特征。尽管罗尔斯 “公共理性”的概念和理论还不完全是基于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批判和监督上面的,即不是各种社会行为主体在 自由、平等 、公开 、公正的基础上充分批判 和博弈后所形成的约定意识 ,但它无疑更接近现代社会行为主体所必须的公共理性了。现代公共理性不是国家 (政府 )理性,而是横跨 国家 、政党 、政府 、利益集 团和个人之间 ,并 以成熟 自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 的利益整合的能力和机制。这种能力和机制应是以具有批判精神和监督功能的公共领域为前提的。

在个体理性走向公 共理性 的过程 中 ,“许多要求能完美地实现都是在长时期中经过一系列的妥协而后取得的,并不一定是在每一步上都顽 固地坚持按 自己的方式才取得的。”112]不管你是否接受 ,达成妥协与谅解 已经成为世界范 围内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根本方法之一。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阿克顿说过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lln 如果现代的执政党和政府的任何重大的决策不经过公共领域的批判和监督 ,它所谓 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政党或政府理性 在政治上的强权表现 ,并没有多少公共理性而言 ,因而也就缺乏事实上的政治合法性。对于那些国家 (政府 )理性主要通过执 政党理性来体现 出来的发展 中国家而 言 ,更需 要通过公共领域 的批判 ,从而使执政党和国家(政府)理性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着公共理性 ,以实现执政党和政府对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整合 。四、现代公共领域、公共理性与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公共领域”概念并非哈贝马斯首创,在此之前 ,阿伦特等人已经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该问题了。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个人展现 自己的地108江苏社会科学 2007年第了期方 ,正是通过这种公共性的“展现”才构成了“个人的存在,,;它“不仅仅是我们与那些和我们共同生活的人共同拥有的世界 ,而且也是与我们 的前人和后人共同拥有的世界”[l气最后,公共领域是在多样性和同一性的统一 中获得其现实性 的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 ,“由于社会是作为国家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一方面明确划定一片私人领域不受公共权力管辖 ,另一方面在生活过程中又跨越个人家庭的局限,关注公共事务,因此 ,那个永远受契约支配的领域将成为一个批判领域’,l均 公共领域存在的前提是市民社会对私人领域 的公共兴趣不仅要受到政府当局的关注,而且要引起民众的注意,把它作为自己的事情。现代公共领域是一个不纯粹公也不纯粹私的中间体,是私人领域关 注公共权力 和公共权力 中主要涉及私人 事务的那一部分。我们认为 ,现代公共领域是指以公民社会为依托 ,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 ,并力图调整二者关系的那种具有批判精神和监督功能的弹性第三域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 ,现代公共理性是社会行为主体在公共领域中形成的理性 。现代公共领域 、公共理性理论对我 国政治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的政治现代化也是执政党、政府、利益集团、个体公民理性的现代化,即由政党 、政府、利益集团等个体理性,在公共领域的监督与批判中走 向公共理性的现代化过程。第一,现代公共理性的培育和发展必须以现代公共领域的形塑和提升为重要的前提。现代公共领域的形 塑和发展与公 民关注国家政治 的公共精神有着不可分割 的密切联系。

“哪里有关 于‘国家事务 ’的交流 ,哪里有具有批判意识 的‘普通人 ’的公众也就成为了市民公众。在 ‘共和制宪法’的前提之下,这种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成了 自由主义法治国家的组织原则。在 自由主义法治国家的范围内,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私人 自律的领域得到了确认 。’,[牡 n果没有公民社会作为平台和底蕴 ,具有批判 、监督功能的公共领域便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现代公共领域的塑造与提升问题 ,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执政党如何处理 自己与政府 、公民社会及其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即国家的公共权力要不要受到公共领域的监督和批评 ,以及如何监督、批判、制约公共权力的问题。卢梭认为 ,政府只不过是国家与人民之间所建立 的一个 中间体 ,国家应该“永远 准备着为人 民而牺牲政 府 ,却不是为政府 而牺牲 人民。”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 旨的中国共产党也是 国家和人 民之 间的一个 中间体 ,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桥梁和工具。承认政党理性是工具理性本身也是一个政党具有公共理性 的表现 。邓小平早在党 的八大上就曾创造性地提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作为 自己的工具 ,而是 自觉地认定 自己是人 民群众在特定 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 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

’,ll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决策和政府的管理也必须 通过公共 领域 的批判来 获得公共理性 ,从而获得持久 的政治合法性 ,这是现代执政党 和政府适 应市场经济全球 化 和 自身政 治现代化 的必然要求 。第二,现代公共理性的培育和提升要以法治国家的建设和完善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现代法治国家都必须 以承认这个基本上事实为前提 ,即“宪法是由人民的智慧制定的,并且是以人 民的意志为基础的,人 民的意志是任何政府唯一合法的基础。”llN我 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政党和政府 的合法性也无疑来 源于广大人 民群众 的认同。“作为法治的根本特征 ,人 民的参与必然愈益受到重视,最终变成一种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说人 民的参与在政治上成为法治 的一个突出特征 .反之则可以说 ⋯⋯人 民的参与就是法治。这样 ,法治就意味着人民的参与或人民的最终统治 。”阅“虽然立法被设想为一种 ‘权力 ’,但它应 当是理性协议 的结果 ,而不是政治意志的产物。’,[211也就是说 ,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应该是各种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对等条件下有序博弈的结果 ,或者说是在市场经济 中,在遵循公平 、公正的秩序 和原则 的情 况下 ,各方 相 互 “妥 协 ”的结果 ,而不是某一或某些 阶级 、政党和利益集 团强权意志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的成败始终都离不开普遍开放 的原则。把某个特殊集团完全排除在外的公共领域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根本就不算是公共领域。”122]在一个法治 国家中 ,所有有道德人格的人 ,都应该属 于该公共领域 。固有批 判精神 的公共领域 的成 长 与现代 法治 国家建设本身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面对公共领域 ,一切政 治行 为都立足于法律 ;这些法 律就其自身而言被公共舆论证 明为具有普遍性 和合理性。”网当一个国家的宪法和宪政是公共理性产物的时候 ,才能保障该国家和社会 的基本结构是正义的,即国家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公共性 、正当性和合法性 。我们也可 以这样说 ,基 于人 民主权之上 的现代法治就是现代公共理性 的统治 ,民主和法治是各种行为主体 的个体理性在和谐博一 109 —政治学研究弈 中走 向公共理性 的前提。第三,社会行为主体公共理性的培育和型塑必须以公共舆论的现代化为前提。卢梭认为真正的宪法精神不是镌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浇铸在铜板上 ,而是铭刻在公 民的内心深处 ,即扎根于公共舆论之中阴。在有着批判传统的公共领域里面 ,“每一个人 都认为他 和一切公共事务 有着利害关系 ;有权形成并表达 自己的意见。

”阴公共舆论是 公 民表 达 利益与愿望 ,实现公正 、民主 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不经过公共舆论批判的任何制度和权力都是没有合法性的。现代公共舆论之所以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 注 ,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监督政府 ,体现民意,从而使社会公共行为主体 ,特别是 国家(政府)、政党等具有公共理性。在通过塑造 现代公共领域来提高我 国社会 行为主体 的公共理性 、从而加快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中 ,我们必 须大力 提倡 “话语 民主”,坚 决反对“话语霸权 ”。没有监督 、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及其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公共精神 ,就不可能形成现代公共理性 ;没有社会行为主体理性的公共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现代化 。只有借助于现代公 共领域 的监督和批判 ,社会行为主体 的个体理性才能在现代化的过程 中日益形成公共精神 ,走 向公共理性 。借 助于公 共理性这个桥 梁 和纽带 ,政党理性 、政府理性 、精英理性 、大众理性 和个人理性就会在和谐博弈与伙伴相依 的互动过程中实现 自身的现代化。各种行为主体理性完成了由个体理性 向公共理性 的转变 ,无疑是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注释【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7页。

[21〔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4页。13〕〔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一315页。l’]〔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刃年版,第20页。[sj(德)尼采:《权力意志— 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75页。[6」参见〔德〕尼采:《权力意志— 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第162页的相关表述。口爪.Michels,POliticalParties:AS祀iologicalstu衡oftheoli-garchic日Te幻dencleoofModemDemoc racy,Newyork,1962,P423.[8」〔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页。[91〔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0页。【1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第294 页。【11】〔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以X)年版,第ro页。

【121〔美)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5页。【131〔英〕阿克顿:《自由史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1叼〔美〕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151116][20][21][22]12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t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第124页,第91页,第92页,第94页,第126页。【17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3年版,第77页。【18]《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19]《杰佛逊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8页。【24」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X)3年版,第70页。125]参见:《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112页,引Burke’。Politcs,Hoffmannand址v即k,New york,1.〔责任编辑:钱继秋〕ReasonandPublicReasoninModernSocietyShiyungulAbstract:Reasonisan activereflectionofsocialbehaviorsubjects,Itisakindoffundarnentdabilitytounderstandnatu re,societyanditsre即lations.Inmo stcase。

,itincompleterea日onorlimitedreason.PeoplewouldmovefromtheisimPlement吐reason,whichissuperior reasontothenegationakindofab an-donment of reason.Modern Publicreasonshouldbecomeelitereasons.Itamediumbetweenimplementalandvaluereasons,individual andnationalthe邵Pbetweenstate,reasons,massand isacapabilityandinstitutionwhichshouldbridgeparty,intereatg了oupandindividuals.Keywords: reason; publicreason; 训blicsphere; politicalmodernity一 110一

上一篇: 社会价值观
下一篇: 以新基建推动社会安全治理创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