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行动者互动社会关系交织社会网络社会群体社会结构家庭分析一、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称。社会关系的类型:从社会关系的主体可划分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从人们交往的密切程度可分为首属关系如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与次属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行关系等第一节社会网络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趣缘关系等按社会领域可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宗教关系等从社会关系存在的形态可分为动态与静态关系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更加强调行动者,分析更加微观和具体互联网创造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的新形式一方面,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中。有些网络是人们的互动自然形成的,如个人出生在家庭之中,就有了家族和亲属的网络。许多社会互动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具有特定的社会地位,所以拥有一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个人也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社会互动与交往来建构社会网络,以获取各种资源。社会网络与群体有着某种相似性,其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交往,共享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团结感,有着某种共同目标和期望。相对而言,社会群体成员的同质性更强,群体更具凝聚力,而社会网络联系则较具有局限性与松散性;个体所属的群体往往是有限的,个体所属的网络则是多重的,如同学网络、朋友网络、亲属网络等。思考1:个人、群体与网络的关系如何?思考2:现代生活方式对社会交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个人、群体与网络齐美尔分析了个人与群体以及网络的关系。他认为,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时,受到群体约束,建立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而且,当个人进入一个社会网络时,他不仅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且也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现在的网络。因为一个人往往同时参加了很多群体,身上带有很多其他群体的印记。当一个人进入一个新的群体时,又把他所隶属的群体关系带到刚刚参加的群体中来。由此也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二重性。各种网络的交叉和结合,既形塑了新的社会网络结构,又会改变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方式。二、社会网络的类型:根据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分符号资源网络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物质资源网络如金钱、情感资源网络如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分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分强关系网络:指人们在其中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情感,并且彼此更为亲密也更为频繁地提供互惠性服务的关系。弱关系网络:指那种自我卷入不多甚至没有卷入的关系。大多数人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弱关系网络。团体格局网络: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社会,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就像一捆捆扎在一起的柴火,柴与柴之间有明确的界差序格局网络:中国社会结构和西方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是差序格局的社会,其社会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范围的大小根据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团体格局里人们争的是权利,在差序格局里人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社会网络的功能: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常用概念关系数量: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真实或潜在的关系网络密度:网络中个人间关联的程度网络可接触性:网络内任何两个人之间存在关系的数目网络范围:个体在网络中能够直接接触到他人的数目网络强度:网络中人们之间联系的强弱程度网络方向:资源在网络中流动的方向和顺序怀特“机会链”理论格兰诺维特:弱关系优势理论。
对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与变换工作的问题做了讨论。他认为要从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测量做了讨论。林南:社会资本理论,把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寻找工作等现象。他们认为不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社会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才是寻找工作和职位升迁的关键。冯军旗《中县干部》冯军旗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在这个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仅有1000多人的农业县里,竟然存在着21个政治“大家族”和140个政治“小家族”。在这个庞大的“政治家族”网络中,一些秘而不宣的潜规则变得清晰可见。有的官位“世袭”,或是几代人,或是亲属连续稳坐同一官位;有的裙带提拔,凡是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副科级以上职务;普遍的规则是“不落空”现象,干部子弟们的工作会随着单位盛衰而流动。更为可怕的是,政治家族之间并不割裂,往往以联姻或者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几乎找不到一个孤立的家族”。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集群社会类属社会群体形成与发展的基础:(1)从个体来看,群体生活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基础。
(工具性需求与表意性需求)(2)从社会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3)群体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中介。(社会整合与社会化)按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初级群体:又称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次级群体:又称次属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按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分: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成员之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成员之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27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组织程度群体目标不明确、泛目标明确、目标专一控制手段习俗、道德纪律、规章满足需要多方面的、个人为主部分的、社会为主按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分:内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29内群体外群体与他人的关系团结、忠诚、亲密、合作淡薄、回避、仇恨、恐承担的义务确切的义务不明确或不承担义务个人的行动在此不在此对他人的了解有深度了解不了解或很不了解按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及心理认同分:参照群体: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
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按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分:趣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群体内部成员因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一定的结构模式。 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吸引力 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一致性 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压力与威胁 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群体成 员、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凝聚力对社会的作用则视群体意识及其价 值规范的内容有正面、负面及中性之分 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群体规范发挥的社会作用:成为社会力量、心理尺度、判断标准,维持群体生存 “社网图”可用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 •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 式,来分析群体成员的地 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群体领导——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 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含义:群体成员由面对面互动为条件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了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是人们最初步、最简单的组织形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正功能: 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从微观心理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 标的实现。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 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 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 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 戚、朋友一起生活。 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 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 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 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正面 影响 影响 (3)标志人们更多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 率,实现组织目标。 (2)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