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群体与组织

社会群体与组织

社会群体与组织社会群体与组织第一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什么是社会群体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广义的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与组织第一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什么是社会群体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第二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社会群体的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第三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生物性需要工具性需要表意性需要(三)社会群体形成的动因第四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四)社会群体的类型第五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按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分1群体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具有正式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群体次级群体第六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按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差异分外群体:是与内群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凡是自己没有加入的由他人组成的或这群人与自己无关的群体。①内群体:是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之间有共同归属感,相互团结与合作的群体。②萨姆纳(美)1906年提出第七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3按群体正规化程度及成员互动方式分★正式群体:

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规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角色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其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第八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①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并非个人参加的群体,这是用作评价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或个人推崇并渴望加入的一种群体。所属群体:

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②按成员身份归属分

21942年,H·海曼首次提出“参照群体”概念。第九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统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按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分:

第十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群体凝聚力1、群体凝聚力的涵义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二、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第十一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23●人际吸引,群体中尚末形成规范压力,或成员尚末了解,接受规范;

●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相结合,自觉接受群体规范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成员建立更深的关系。

●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群体凝聚力发展有三个层次:第十二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第十三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群体规范

与群体压力1.群体规范:是指在某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定的标准化的观念。第十四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2)(3)(4)认知的标准化行为的定向惰性作用活动的协调群体规范的作用第十五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群体压力:

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3

★趋同心理:

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第十六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群体领导与决策(一)群体领导

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两种主要形式:•工具性领导——指引该群体为达到最终目标而奋斗•表意性领导——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主谐三种领导类型:权威型——独自决定群体政策和分配任务(或独裁型)民主型——倾向于与群体成员讨论,交流以确定政策和任务放任型第十七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群体决策

1.含义: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2.决策的发展阶段:搜集信息评估决定维持三、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1909年,库利在《社会组织》中正式提出了“初级群体”概念。霍曼斯《社会群体》(1950)怀特《街角社会》(1943)米尔斯《小群体社会学》。第十八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特征:•成员有限(2-30人)•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成员间交往富于感情•成员难以替代•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如习惯,伦理道德等。第十九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交往各方活动空间接近2互动时间比较频繁和长久3交往各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差异较小(二)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第二十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1.家庭2.邻里3.伙伴群体

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四)初级群体的功能123●社会化功能

●情感需要满足功能●社会控制功能

12●微观心理角度:可能压抑个性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客观结构角度:正规组织中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等。正负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随着社会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都将发生变化,并对社会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1、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织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2、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1、初级群体的功能外移。2、初级社会关系变得松散,某些初级群体甚至趋于解体。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初级群体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群体活动的效率加强了社会整合的程度,使现代社会成为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对社会生活造成某些消极影响。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例:怀念四合院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地拥挤?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地疏远?

四合院有浓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而它的魅力更在其中浓浓的人情味,每一个院子都盛满了真情故事。它像一个舞台,上演着平民的悲欢离合,百姓的喜怒哀乐;它是一个大家庭,温馨的氛围带给人们安全感和归属感;它是一支流淌的歌谣,述说着人们的给予与关爱。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四合院为街坊邻里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直接交往的空间,是社会初级群体存在形式的典型体现;四合院的逐步消失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传统初级群体的衰落,它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在更大范围的整合,另一方面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冷漠;高科技社会也需要“高情感”,人们开始寻求情感寄托和发泄的新空间和新方式,社会初级群体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四、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的涵义和特征一般来说,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与初级群体相对的次级群体。本章是从狭义上进行理解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以一个相对独立单位存在的社会群体(教材:70)。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特征:目标特定而明确内部结构相对稳定组织成员关系理性化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片面性和间接性组织界限清晰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三)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即社会组织内部的构造,指社会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构成方式。第三十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社会组织中的正式结构正式结构定义:指的是社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各个职位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关系形式(王思斌,2003)。典型特征: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明确性、正式性和稳定性。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常见的正式结构形式“直线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等形式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直线型”结构

所谓的“直线”是指在这种组织结构下,职权直接从高层开始向下“流动”(传递、分解),经过若干个管理层次达到社会组织最低层。

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图1“直线型”结构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特点:组织中每一位主管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拥有直接职权,相应的,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只对他的直接上级负责。主管人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拥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职权,即主管人员对所管辖的部门的所有业务活动行使决策权、指挥权和监督权。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优点:结构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沟通简捷,便于统一指挥,集中管理。缺点:各级主管人员必须熟悉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最高主管人员,必须是全能管理者),同时缺乏横向的协调关系,没有职能机构辅助主管人员,容易使主管人员产生忙乱现象,所以,一旦社会组织规模较大,或者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主管人员可能由于经验、精力不及而顾此失彼,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直线职能型”结构

也叫“直线参谋型”结构,它是在“直线型”结构的基础上,在各级主管人员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

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直线职能型”结构把社会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主管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主管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主管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如图2所示)。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图2“直线职能型”结构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优点:各级主管人员没有专业分工,所以管理职能都集中于一人之手,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可以在各级主管人员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使得社会组织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缺点: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信息交流困难,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级主管人员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级主管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第四十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3)“事业部型”结构由于社会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加,一些社会组织就在集权的基础上,按业务活动或区域分类,分出若干事业部门,分别实行相互独立的管理和运行,形成“事业部型”结构(张家麟(1988)。

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个标准的“事业部型”结构社会组织包括三个部门(如图3所示):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重大方针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掌握着组织的指挥和决策权职能部门:对主管部门和各事业部门做出有效的参谋和咨询,并不具有独立的责任和权力事业部门:根据主管部门的指示,统一领导其管理的事业部门的发展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图3“事业部型”结构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优点:使高层主管部门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事业部门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同时各事业部门之间存在比较和竞争,有利于调动事业部门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各事业部门自负盈亏,有利于主管部门评价各事业部门的业绩在同一事业部门内部有关的职能活动协调比较容易,比完全采用职能部门管理更有弹性容易适应社会组织的扩展与业务多元化要求,使组织具有较高的适应性第四十四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缺点:职能机构重叠,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事业部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门之间的协作第四十五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4)“矩阵型”结构也称为“多维式”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将管理部门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职能部门,另一种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由各职能部门派人联合组成的各项专门任务小组,这种小组通常指定专人负责。职能部门是固定的组织,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组织,完成任务以后就自动解散,其人员回原部门工作。把职能部门和按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称之为“矩阵型”结构。第四十六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图4“矩阵型”结构第四十七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优点:将社会组织中的纵向与横向关系、集权和分权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多方面的协作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人员不定期的组合有利于信息交流,增加互相学习机会,提高业务能力第四十八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缺点: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职能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部门,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使得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而且一旦两个管理系统发生矛盾时,项目小组人员往往无所适从,容易导致职责不清。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部门,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缺乏责任感第四十九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内未经组织机构正式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相互关系。

积极:心理需要和满足;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表现个性,人格的自由发展。消极:角色冲突;内部公平、公正的实现;革新阻力等。第五十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四)社会组织的管理

运用组织权威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活动效率(风笑天,1997)。

三个阶段: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第五十一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以“经济人”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的经济利益,需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追求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合理化,因此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原则来指导和控制组织及成员的活动。(代表人物:泰罗、马克斯·韦伯等)

第五十二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评价:对提高社会组织的活动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都把人作为只有物质需要的“经济人”来看待,把人看作是制度、组织和机器的附属品,而看不到人还是有着其他社会需求的“社会人”,因而过多的关注组织和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重视操作方法、规章制度、管理原则的作用,而忽略了社会因素对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影响。第五十三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始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研究所教授梅奥及其合作者于1927至1932年之间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霍桑实验”。

代表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第五十四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观点: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该理论认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根本手段。第五十五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评价: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但是,由于这种理论过分强调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忽略了工作本身、经济技术、组织结构和环境等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因而降低了专业化的优越性,使工作效率受到一定影响。第五十六页,共五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上一篇: 以实际行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下一篇: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