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民生智库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民生智库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民生智库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原创 文旅研究中心 民生智库 收录于话题#智库观点77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原创 文旅研究中心 民生智库 收录于话题#智库观点77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和乡村工程。发展档案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推动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

一、发展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切实推动落实各项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2019年,全国2325个县(市、区)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494747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64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1711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

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经过四批次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推进建设,打造覆盖全国范围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自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公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到2020年全国已陆续推进4批次,共创建117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二、问题与建议

(一)现状问题

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不完善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在建设均衡化发展、建设数字化持续举措、建设创新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均等化和精准度不足

由于地区发展差异,全国各省(区、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差距依然较大。

一方面,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贫乏现象突出。调查留言反映“偏远农村文化生活落后,空巢老弱病残,留守儿童妇女基本没有文化生活质量可言”,“村里的人除了看电视、打牌、打麻将就无所事事了”,“部分村里的文化室大都是过时的盗版书,很多村民也不知道有文化室的存在”。

另一方面,各区域、各类型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一,呈多元化趋势,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较为单一,内容形式相对陈旧,差异化供给不足,在高端化、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亟待提升。

2、公共服务建设缺失“智慧+”的翅膀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短板亟待解决。现代化技术应用欠缺,科技支撑不够有力。基层公共服务需要插上“智慧”的翅膀,打造智慧终端、远程互动平台等。让百姓像逛淘宝、美团那样,轻松“一触即达”,“送文化上门”。

3、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机制创新不足

一是政府部门仍为“单打独斗”模式,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和服务机构共享共建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在创新文化服务方面,特别是在为群众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一站式的现代文化服务方面远远不够。三是评价体系缺乏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而在考核过程中缺少群众的参与和评价,也缺乏第三方参与。

(二)启示和建议

一是公共服务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形成“一篮子政策”、“一竿子落实”到位(政策集成)

1、公共服务建设需形成“一篮子集成政策”,“精准供给”,“一竿子管到底”。从政策制定到落地执行、从基础配套建设到服务落实监管、从绩效考核到动态退出机制等。

2、公共服务建设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应因地制宜,政策落实需精准到位。同时监管考核机制需逐步健全,将公共文化创建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业绩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推行不定期暗访考核、动态退出机制。

3、把农村文化建设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二是公共服务建设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搭乘上5G+智慧化数字化高速列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

2021年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提出“1个工程、7大体系”,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大体系,体系要求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体系。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我国网民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互联网模式的持续创新以及线上线下服务的加速融合,使得数字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方向。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积极运用“5G+”新基建,赋能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通过文化大数据、云直播、VR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全新体验,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数字化,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步伐。

2、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文化惠普便携度。

3、针对西部等偏远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提升数字网络化建设水平,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在线图书馆、在线文艺赏析的普惠和推广。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和乡村工程。

三是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动力

2021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

1、发挥机制创新,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评估机制,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实时督导管理。

2、大力构建“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的文化队伍格局,实现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专家库”、“演员库”、“文化志愿者团队库”等,并大力培育群众性文艺协会,发挥居民中的文化能人和文化热心人的作用,构建多元文化队伍。

3、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线下及线上空间范围,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鼓励设施场地资源共享。吸收和鼓励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等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融合化服务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与法律制度、互联网技术、文化产业紧密结合的机制,整合文化资源,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与其他事业融合发展,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文化惠民关乎民生,关乎国家文化强国的远景战略,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一些问题,需从制度、人才、供给、创新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上一篇: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下一篇: 社会治理体制当如何创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