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发行的《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是城市工作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研究者必读必学的理论著述。杭州城研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全体研究人员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近期将陆续播发学习体会,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真正以理论武装提升城市学研究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要转变思维方式,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基层社区治理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在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社会治理的重点在社区,难点也在社区。
一、社区建设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要透析社区治理的内涵,首先要透析治理的内涵。从“管理”到“治理”,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治国理政的理念转变,折射着历史发展的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治理与管理有着明显区别:管理主体是一元的,自上而下的,而治理主体是多元的,融合共治。治理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的,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相对管理而言,治理是一个人民性、包容性、融合性很强的概念,它更强调“一核多元、融合共治”,更强调政府的温度和居民的温情,既彰显国家的公平正义,又体现社会的和谐有序。
因此,可以说,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到2017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再到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党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理论创新,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社区治理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就是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这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沈阳指导社区治理工作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新时代社区治理“两邻理念”为破解我国居民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最后成为新“社区人”的治理难题,为建立人与人之间新型社区关系指明了方向。
因此,社区治理的核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此,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治理,应该紧紧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核心任务,作出制度安排、政策创新和技术应用,进一步把工作做精做细,以精细化治理提供精准化服务,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创建更加整洁、安全、有序、公正,更有人情味、烟火味、市井味的社区生活和环境,使居民各得其所、平安和谐,安居乐业,使城市充满活力。
三、如何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1.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
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区服务机构,编制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做好与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公共安全、法律咨询、调解仲裁等公共服务事项。
2.提高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健全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引导人民调解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队伍,在物业纠纷、家事纠纷、邻里纠纷调解和信访化解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3.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能力
支持和帮助居民群众增强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提高协商能力,推动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尊重多数人意愿又保护少数人合法权益的社区协商机制。推动学校普及社区知识,参与社区治理。拓展流动人口有序参与居住地社区治理渠道,丰富流动人口社区生活,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
4.提高社区文化引领能力
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心口相传的社区精神,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发现和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大力褒奖善行义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因地制宜设置村史陈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展示设施,突出当地特色、民族特色。
5.坚持科技赋能,实现智能化管理
当前,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群式发展,正在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社区智慧化建设有助于畅通完善民意与政务反馈表达渠道,同时促进社区治理的普惠水平。在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微观层面,构建智能化的快递收发系统、智能化的社区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便民化的社区居民文化休闲、建议投诉、参政议政等智能化便民应用,提高社区建设的智能化水平。但同时,要适当考虑社区居民的多样性,尤其是要考虑到老年人口的信息壁垒问题,以及其他特殊群体及困难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和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0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