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美国到底怎么了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长江学者、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
孙子曰:“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就是说决策者如果因为一时感情的冲动而做出判断,多半要丧师辱国。这句古训翻译成民间老百姓的俗话,就是那句著名的小品金句——“冲动是魔鬼”。可见,冲动对个人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那么,冲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美国记者保罗·罗伯茨的著作对此做出了回答。
全书洋洋洒洒30余万字,从“冲动”这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当代美国经济演化、社会变迁与政治沿革的切片。这位在美国著作颇丰、多次获奖的资深记者和畅销书作家给读者们描绘的美国是这样的:企业不顾长期社会成本,无耻地追求最快的回报;政治领导人条件反射性地选择短期解决方案,而不是广泛、可持续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方案;在这里,人们感到自己越来越多地被市场所利用,这个市场痴迷于人们的私人欲望,却忽略了人类的精神幸福或家庭和社区的更大需求。
上述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罗伯茨给出的答案是“市场和自我的虚拟融合”。换言之,就是快速发展的技术、腐败的意识形态和商业道德底线结合在一起,将美国社会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
显然,罗伯茨所描述的美国,与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的“美国印象”大相径庭。但细细品来,似乎一切也都在情理之中。尤其是联系最近四五年来美国社会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以及在国际社会的所作所为,罗伯茨的深刻洞见似乎为我们对当代美国的经验感知提供了理论上的诠释。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将它一口气读完的主要原因。
在书中,罗伯茨坦言:
“我们的经济产出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个人商品(从智能手机到金融创新产品,再到神奇的保健药品),却不再能产出足够多的公共产品(比如公路、桥梁、教育和科技、预防性的医药产品和清洁能源)。这些公共产品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是极为重要的,这些公共产品的缺乏已经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们能制造出等离子电视机、座位加热器、牙齿美白产品以及能一步一步指引你到达最近的潮流酒吧的手机导航软件。但当我们需要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金融体制改革、医疗体制弊病或者现实世界中的其他重大问题时,我们却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这段直白的叙述让一个已经高度“异化”的“发达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内生顽疾毫发毕现而又鲜血淋漓地摆在每一个读者面前,并迫使我们去思考:美国到底怎么了?美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这步田地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学习国际关系理论,到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我从事美国研究和中美关系研究到现在也将近40年了。但说实话,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三四年来的美国,即使是我也感到非常陌生。现在的美国和我青年时期见到的美国,好像真的是两个国家。这种困惑促使我不断思考美国社会、政治变迁背后的动力与逻辑究竟是什么。
在最近几年的讲座和文章中,我多次提到自由主义的流行可能是造成美国现状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与罗伯茨的观察不谋而合。自由主义在哲学中也可以被称作“个体主义”,就是从个体的角度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政府的关系。这种思想发展出的经济学就会强调私人企业,并认为自发形成的市场最有效率。而在政治上,个体主义哲学认为政府解决问题,但同时也带来问题,所以主张小政府,强调社会的自主性。在文化层面,这种哲学主张个人英雄主义,反对集体主义。这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
但是,人类的天性决定了人是社会性的。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有了很大提升,人类个体相对于自然和他人都变得比以前安全。因此,英国就出现了现代自由主义,然后风靡了整个西方。现代自由主义确实带来了一些正面的影响,对人类进步是有好处的,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竞争导致了贫富分化,在经济上表现为大危机。贫富分化与政治一结合导致了世界大战。所以,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实行了一段时间的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福利资本主义,让社会矛盾得到了很大缓解,但是经济效率下降了。
20世纪70年代时,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市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新自由主义应运而生,其标志就是1979年的撒切尔革命。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就是特别喜欢资本、服务于资本。在我看来,它对美国社会造成了破坏。支撑美国的有三大力量:资本、政府和民众。新自由主义使得资本的力量变得非常大,造成了这三者的失衡,酝酿了许多矛盾。
我们不妨把当代美国和历史上的中国做一个类比,这样中国读者们可能更容易理解这本书中的美国社会变迁。古代封建中国有一个特点,就是周期循环。一般来说,新政府刚刚建立的时候都很小、很能干,也相对比较清廉,豪强的力量也很少。这个时候,社会治理起来比较容易,税收不重,老百姓的生活也不错。但是,随着王朝变得稳定,一定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豪强,他们强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政府就拿不到他们的税收。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到了后期也会越来越臃肿,效率下降,对社会税收要求也随之变高。这时候,社会就面对着两股压迫的力量,一个是庞大的政府,另一个就是豪强。民众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起义,将它们全部摧毁,再重新建立一套。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美国,美国也遭遇到了类似的困难。现在美国的华尔街、大资本就相当于古代中国的豪强。与此同时,美国的政府也已经变得很庞大臃肿了。所以民众越来越困苦,矛盾越来越多。这其中就有新自由主义带来的问题。
了解美国社会内部的深刻变化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不断嬗变的对外政策,也包括对华政策、中美关系。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美国跟以前的美国在性格上就很不一样,以前的美国是很有远见的、愿意承担责任的,比较宽容大度,也很有幽默感。而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焦虑、冲动的美国。
现在,美国人民以微弱的优势选出了拜登做总统,这或许也是一种自我纠偏吧。作为建制派的代表,拜登和他的民主党执政团队能否消弭过去4年来美国一系列非常行为给美国国内社会以及国际社会、中美关系、美欧关系所造成的伤害,我们现在还很难说,需要听其言、观其行。同时,中国人民也要有信心、有战略定力,因为美国的对外行为也不是它一家说了算的,同样取决于国际互动,尤其是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之间的战略互动。换言之,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客观上也有帮助美国人民纠偏的功效。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作者即便通篇痛心疾首、针砭时弊,目睹美国困境加剧而“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但他仍不忘给他的美国读者指出光明之所在,坚持认为美国社会还有能够发现希望的迹象。他尤其为当下一些普通美国人对不受约束的市场的底线价值观所进行的反抗鼓与呼。这样的拳拳爱国之心不仅让我深受感动,更引起我的深思:一个在高度“异化”的“发达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内浸淫多年的记者,尚能以如此清醒的头脑针砭时弊、恳切直言,同时又“不忘初心”,总想着为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指出一条向善、向着光明、回到真实而持久的美好世界的道路,那么我们呢?面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好时代,又怎能不擦亮初心、奋发向前呢?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与读者诸君共勉。
是为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