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注细节描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关注动作描写,用动作、行为展示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又叫行动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进行的描写。茅盾说过“人物的行动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说明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动逼真的动作描写可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实现人物形象的塑造。
利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注意以下两点。
1、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所谓“关键性的动作”就是指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例如:学生习作《学游泳》中“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大喊‘我要回家’”。其中“两腿发软”、“紧紧抱住”、“两腿夹住”,这些都属于关键性的动作,这些动作真实地表现小朋友刚学游泳时胆小害怕的心理。
2、动作要连贯。对于人物在完成某件事时,我们可以用大的动作进行概括,也可以用许多具体连贯的小动作进行描述。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明,我们要将大的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细小的动作进行描写。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部分,作者将“买”这一大的动作分解成“走”“探”“攀”“缩”等动作过程,这些小的动作将父亲爬过月台买橘的的艰难与努力情景描写出来,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倘若仅用一句“父亲艰难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来概述,就看不出父亲的艰难与努力,父亲慈爱的形象就表现不出来,文章感人的力量就大打折扣。
二、关注语言描写,用语言表达人物心声
古人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能直接表现他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品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往往能使读者“闻其声见其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于母亲知道真相前的描写:“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与后来知道真相后:“母亲回来了。……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的!’”这两次截然不同的语言,形象地透露出在母亲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他有钱没钱,准确形象地刻画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本质特征。
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应注意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人物的语言特点,让人物说他自己能说、该说的话,不能什么人都说相同风格的话。例如: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时,一位农村妇女绝对说不出类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她只能说出类似“只有好好读书,多认识些字,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出苦力的生活,过上好日子”的话等,这才符合她的身份及文化层次。
三、关注外貌描写,用外貌体现人物个性
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神情、容貌、肖像、衣着、身材等的描写,一个人的外貌可以体现他的气质与精神状态。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笑容、眼神与外貌特征。然而,一些同学一写老师便是戴眼镜,一写母亲便是两鬓斑白,搬用套话,千人一面,毫无特点,留给读者只是笼统的印象,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在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时,要写出人物独特的地方,这样才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阿累《一面》中对于鲁迅的外貌描写,“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脸色是“黄里带白”,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抓住鲁迅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加以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外在形象及内在的精神品质逐渐丰满、清晰起来,塑造了外形瘦弱而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战士形象。
四、关注心理描写,用心理反映人物精神状态
心理描写是把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心里想的、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它是对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心理描写写出了人物所思所想,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心事,表白他的快乐或悲愁、昂扬或颓废、希望或失望,这样的描写有利于读者直接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都德《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的一段心理描写“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它讽刺了德国人的霸道与蛮横侵略,写出了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也表现了小弗朗士对法国语言及法国的热爱之情。
五、关注环境描写,用环境烘托渲染人物
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描写人物;小学;作文
一、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增加描写的生动性
外貌描写是描写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外貌的描写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特点,才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有利于烘托人物的精神品格,塑造人物的灵魂。例如,“我的同桌是一个很可爱的姑娘,她的鼻子小小的,耳朵也小小的,却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透着一种小聪明的感觉。红彤彤的小脸,总是鼓成一个包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很喜欢哇哇大哭,有时候真拿她没办法。”这段描写从“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喜欢哇哇大哭”可以看出她有点不讲道理、怕挫折、怕困难。又从“炯炯有神的眼睛”里看出她十分的水灵和可爱,抓住了人物外貌的特点,描写出小女孩有点野蛮却又十分可爱,让人感觉文中的小女孩实在让人爱恨不得。其实,从侧面去表达一些事、一些情,更添生动。
二、把握人物语言的描写,增加文章的立体感
把握语言的描写,更能直接反应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时,要注意人物的背景、地位、品质和性格等等。如,
在庭外的大树下,爷爷总喜欢跟邻家张爷爷“杀”一局。
“老张,快快快,别磨蹭了。”爷爷摸着胡子,兴奋地说。
“偏不,我就不行,你这就赢了。等我想一步,再杀你个片甲不留。”张爷爷瞪着眼睛,愤愤不满地说。
从对话就可以一眼看出,爷爷和张爷爷都是属于老顽童的一类,孩子气的爷爷十分热衷于象棋,而且,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最好让人物“自己说”,完全没有必要去加上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笔下的人物才更具立体感,文章显得真实而不做作。
三、注意人物神态的细节,才能形神结合起来
神态可以更加突显人物个性,给人一种真实感,使文章生动、形象。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恨,多多少少都和神态有关。所以说,神态的塑造,是描写人物的重点。如,“她双手紧紧抓着他的衣服,脸色白得如纸一样,额头上的冷汗一滴接着一滴,身体微微颤抖着,眼眶都红了,却忍住泪水,迟迟不让它落下。”这写出了女孩的悲伤和疼痛,从神态上描写的悲哀,更触动人心。
教师在教导小学生描写人物的作文时,必须让他们学会从外貌特点、语言、神态上入手,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要素清楚;条理清晰;叙述生动;语言形象;真情实感
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初中学生就会连连摇头、咳声叹气,在他们的眼里,作文就是一座大山,写作文成了他们的头疼事。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但是有一些是共同的,他们的语文功底差,阅读量太少,对生活缺乏认真地观察和体验,平日的练笔马马虎虎、态度不端正等等。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我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一些方法,我们先从记叙文说起。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隔河观柳,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在课外阅读中,应该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写阅读提要,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
勤观察、勤动笔,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三言两语,可以是一个片断,可以是流水账。只要人人都动起笔来,每天都写一点,做到语句通顺,交脉贯通就行。
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记叙要素要交代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因果要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把这六个方面都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叙述中一定要把这三方面写好,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记叙的条理要清晰。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2 写作内容要真实,切忌胡编乱造,要以真情感人。
这里的“真情实意”要靠平时的观察、体验、感悟积累所成。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第三,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3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地展示出事件的波澜。
3.1 悬念法。
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情,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3.2 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3.3 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 在叙事中进行生动描写。
记叙文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描写。描写内容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其中人物描写最多,又可分为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等;按手法可分为:白描描写、细节描写;按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掌握并运用了生动细致的描法,就能使记叙文形象生动、丰满、人物性格鲜明,有力地表现主题。在描写时除了细致之外还要注意善于捕捉人或事物之间的美学特征,学会恰当地安排叙述与描写。凡是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但又必须交代的内容,用叙述;那些对文章主题有重要意义的的内容,用描写。另外注意安排情节。在情节过程中设计起伏,别让情节进行得那么顺利,在矛盾中现主旨;或写两件以上的事,让两件以上的事前后构成一正一反的对比曲折,在对比中见精神。
5 做到语言形象化。
5.1句式灵活。语言的鲜活和生动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即通过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5.2 善用修辞。善用修辞会使文章内容丰富,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修辞是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以修辞方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属于积极修辞,它本身就是作者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主观地调动艺术手法去表现。比喻可以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3 找到更有表现力的字词 ,精心选择富有感彩的词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记叙文中,要使语言生动形象,除直接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外,行文中注意选择有鲜明的感彩的词语,也很重要。
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拨开云雾见天日――认识细节描写
在语文学习中,不少同学认为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其实,细节描写不是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并列的第六种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特点、事件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最小单位。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细节反映人的性格特点、思想状况、社会风貌等。
二、于细微处见精神――理解细节的作用
在人物描写中,常常通过细节描写更形象地表现人物特征。如: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中描写外祖母的外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外祖母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
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中均可以运用细节描写,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如:在阿累的《一面》中,有这样一处描写:“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这一处描写对鲁迅的外貌进行了细节描写,“竹枝似的手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鲁迅身体的瘦弱,表现了鲁迅为革命事业的辛劳,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怜爱之情。再如:《安恩和奶牛》中一处神态细节描写:“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这里通过对安恩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安恩对屠夫的不满,从侧面表现安恩对奶牛的爱护。
三、一颦一笑皆细节――品析有关赵普的细节
《赵普》一文的“赵普”这一人物形象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原因就是作者对赵普进行了多次细节描写。梳理全文的细节描写,可分为两类:
一是动作细节描写,如:
1.“阖户启箧取书”句中动作细节“阖户”,表明了赵普闭门谢客,停止一切活动,排除一切干扰用心读书的决心。作为一国宰相,事务何其多?访客何其多?要想不受打扰看看书,何其难?然而,赵普排除干扰,整天读书,可见其勤奋刻苦。这里“阖”、“启”、“取”连用三个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赵普晚年刻苦读书的特征。
2.“碎裂奏牍掷地”一句中“碎裂”、“掷”连用两个动作细节描写了太祖发怒的情形。“碎裂”写出了太祖发怒的程度,“掷”强调了发怒到怒不可遏的地步。然而,此时的赵普依然“跪而拾之以归”,“跪”这一细节告知我们此时的赵普依然不忘君臣之礼,表现了赵普沉着镇定。“拾”这一细节描写表明赵普在面对太祖的暴怒的情形下,依然不忘奏荐人才。这既表现赵普的沉着镇定,又表现他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这个细节描写反映了赵普的决心和耐心,最后通过“复奏如初”,显示了赵普的为人,反映了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以天下事为己任。
对太祖“碎裂”、“掷”两个动作细节描写,直接表现了太祖的暴怒,间接表现了赵普的沉着镇定,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性格特征。对赵普“跪”、“拾”、“补缀”的动作细节描写,则是直接表现赵普沉着镇定、刚毅果断。
二是神态细节描写,如:
“太祖怒”、“普颜色不变”两句分别对太祖和赵普进行了神态细节描写,面对态度的“怒”,赵普依然脸色不变,可见赵普的性情沉着。赵普在危在旦夕之间能够如此沉着冷静,是因为赵普一心为国,可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赵普屡荐其人,是为国家,为太祖的江山社稷,而不是为自己个人利益,表现了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特点。如此理解此处细节描写,不仅了解赵普沉着冷静的性格,而且认识到赵普忠君爱国的思想。
四、窥一斑而知全豹――理清特征关系
通过以上两类细节描写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赵普的细节描写还是对太祖的细节描写,或者是对其家人的细节描写,都是为表现赵普刻苦读书、严肃刚正、沉着镇定、刚毅果断的品质特点。我们在欣赏人物细节描写时,不仅要理解细节描写所折射的人物特征,而且还需理清人物特征之间的关系。赵普这一人物形象特征丰富饱满,但其中关系清晰:无论是勤奋刻苦地读书,还是他严肃刚正、刚毅果断、沉着镇定的奏荐人才均源于他“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心。
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49-01
专四阅读理解所考文章可分为四大体裁,即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所考文章题型可分为主旨题、态度题、语义题以及细节题(包括事实细节题和推理细节题)。能够熟悉了解各种体裁的结构、特点以及出题模式,对于迅速分类各种题型,定位正确,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揽历年专业四级考试试题,议论文和说明文出现频率较高,记叙文和说明文交替出现。有时四种体裁全部出现(比如2008年阅读试题)。本文将重点介绍四大体裁的结构特点和出题模式,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记叙文
记叙文就是叙述一件事情或者一些列事件,从广义上包括故事、小说、传记、新闻报道、历史等。记叙文一般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件发生的前后来交代人物事件的。但是在专业四级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单纯的记叙文,大多是夹叙夹议的文章。这类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是:(一)用一段概括性的话引入要叙述的经历(话题);(二)叙述先前的经历(举例)及其感悟或议论;(三)继续叙述接下来的经历(再次举例)及其感悟;(四)做出总结或感慨。
根据记叙文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在记叙文中大多数题型为细节题和态度题,或者语义题。细节题应是对记叙文五大要素对who, where, what, why, how的基本考量。根据细节题的出题特点,找出关键词定位文章进而得出正确答案。对于记叙文中事件叙述之间的感悟和议论话题,多出一些态度题。那么考生利用事件和作者的语气,便可推断出作者对某个对象或事件的态度,或者其他描写对象的态度。在记叙文中,基本上是题文同序,即所问问题和文章的顺序是一致的。
二、议论文
议论文是作者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的目的就是阐明观点,许多议论文的阅读理解旨在提问作者对某一个文体的观点或态度,所以寻找、判断议论文的论点是阅读此类文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模式是主张——反主张。在这一模式中,作者首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或者某些领域认可的观点,然后进行澄清,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或者提出反主张或观点。所以在议论文中,常见题型为主旨题,态度题以及基于不同观点的细节推理题。所以针对议论文,最重要的方法是略读。通过略读把握议论文的总体结构并且判断其论证方法和逻辑走向(归纳或演绎;主张或反主张),找到文章的论点,然后找到每一段落的主题句。细节判断推理题解答问题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到段落内找答案。
三、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文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者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介绍一种事物、后者主要阐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地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和叙述文的结构模式有相通之处即:提出问题(或以一个事例引出问题)——(专家)发现直接原因——分析深层原因——得出结论或找到出路。阅读说明文首先还是通过略读弄清文章说明的事物(事理)以及文章的脉络,然后通过查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细节。
四、描写文
描写文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物、景物的特征和性质活灵活现地刻画或描绘出来,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为了使人或事物的特征跃然纸上,但是描写文一般与记叙文结合起来。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描写文中,又可分为客观描写和主观描写。所谓主观描写,就是描述人或者事物的特征或特性时,可以把自己对此人或此事物的看法表现出来;客观描写就是就事论事。在实际写作中通常是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相结合,这样既能描绘出事物本身的特性,又能表现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因而,在描写文中,相应会出现态度题和有关描写的细节判断题。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应该总体把握好作者描写的语态。而描写文的语言特征是大量使用动词和修饰语从而使得被描述的对象能够被具体形象的表达出来,所以利用大量的词汇,可以判断出作者的态度以及主旨。同时,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推理作者思想。同时细节判断题(一般考查的是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则要求考生根据文中深刻形象的细节描写进行总结归纳。基本上,描写文的解题规律是先通过略读确定描写对象,再分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对描写对象进行描述的。如果是夹叙夹议或者描写叙事的文章,则需要确定空间和事件的参照物,根据事件的事件先后。地点推移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分析。
在专四阅读理解中,了解四大体裁的结构特点,对于快速定位问题和答案有很大的帮助。针对不同体裁,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作者简介:李慧(1985—),女,回族,河南商丘人,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硕士,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邹申主编.全新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指南(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刘芹主编.写作与阅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