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中国古代人物画可以因不同角度而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这样两种分类:一是由题材的不同划分为很多种类,一是由画法的不同划分为很多种类。鉴于中国古代人物画传承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的多种形态,因此对其的研究有着非常深厚而巨大的价值。本文以敦煌壁画“飞天”为例,主要谈谈关于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古代人物画 敦煌 飞天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60-01
我国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其实远在周代的时候就出现了最为简单的历史人物的壁画,这类壁画主要表现劝善戒恶的主题,而到了战国之后乃至秦汉时期,我们便可以看到大量的人物壁画、画像砖石、帛画盛行,这就开启了我国古代人物画的新篇章。在人物画漫漫发展的过程中,敦煌莫高窟中保留的数个窟洞中都有“飞天”壁画的存在,飞天,是举世闻名的中国敦煌壁画中的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情操相结合的艺术再现,是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艺术形象。本文主要以此为例,来简要谈一谈中国古代人物画。
1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在对人物描绘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将人物外形表现得淋漓尽致和惟妙惟肖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性格以及内心特点的时候,下足了功夫,能够画出最为传神的人物精品。
飞天中的人物,男女都有,这和飞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背景有关。敦煌莫高窟,飞天形象,在壁画上飞舞,有的并肩飞舞,有的为男性但大都为女性,造型不一,有清瘦型,有丰腴型,人体比例适度,腰肢柔软,活泼可爱,正在探索形成一个新风格。对于这个壁画“飞天”中每一个人物的描绘作者都是精心设计出的,无论是男女,无论胖瘦,无论造型,都凝结着古代艺术家的心血与高度的艺术成就,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2)中国古代人物画在绘画的过程中,打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性,将人物画中的真正生活原貌以及生活本质还原,给人以最真实的感受,这一点相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飞天的艺术形象登峰造极,她们面型丰满圆润,体态婀娜多姿、奔腾自如,精神自由轻松、奋发向上,其姿态生动,造型优美,不仅给人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直观形象,又仿佛传来一种无限美感的妙音天乐。这种形象,寓蕴和体现了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爱与自由的理想,可谓飞扬奔放、绰约多姿而魅力无穷了。
(3)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传统,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通过运用精心设计的工艺技巧和笔法技巧,让画作更加持久地保存在世上,历经千年凝结为精华。
壁画中的可溶盐通常由氯化物、硫酸盐组成。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也难以逃脱这样的噩梦,但是历经几百年的“飞天”壁画虽然有些许残损,但是我们丝毫不禁赞叹其当时的创作者们,他们一定是苦心研究了壁画所用的颜料,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在研究画出这个壁画的技术手法吧。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内部盐分活动使得这些经过保护的壁画重新发生更为严重的病害,但是目前我们所熟知的“飞天”壁画的工艺手法是当今世界最为罕见的优秀作品,这体现着我国古代艺术家们不朽的艺术才华和聪明才智。
2 中国古代人物画传承着中国几千年来的精神
(1)中国古代人物画传承了美学精神,具有一定的美学效果。不同于古代印度佛教寺庙中保留的裸体插翅的男女飞天,也不同于来自西域的羽人,更不同于基督教中长了翅膀的胖男孩,这些飞天在紧裹的上身和舞动的飘带中展现出俊美修长的造型,表现出“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成为甘肃飞天最为独到也是最为优美的特征。据研究,莫高窟飞天于精神方面来自于佛道两家,于手法方面来自于初唐时期中原流行的画法,即体现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美学效果。正是这种俊美和飘逸,使得甘肃飞天誉满寰宇。
(2)中国古代人物画传承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结晶和瑰宝。飞天文化,这个飞就是自由。这个飞,就是超越。这个飞,就是一种创造奇迹的精神。我们应该把这种飞天的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我们要尊奉“飞天之乡”这个神圣的冠名,让全世界都感受飞天精神。飞天故乡的甘肃人不甘落后,举起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大旗,希望能够通过加倍的奋斗,实现艰苦卓绝中的绝处逢生。由此,浪漫的飞天形象和现实的愚公壮举在甘肃交汇,构成了甘肃文化精神的丰富性。
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现代人物画既要吸收西方现代人物画的特点又要吸纳中国古代画的优点,扬长避短,真正将人物画发挥到极致,将艺术精神以及人文精神永远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陈鹭.中国古代壁画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3).
[2]李素英.对于敦煌莫高窟飞天的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3).
[3]刘忠敏.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J].中国美术协会报告,2008(2):25-26.
[4]尹安石.论形式美的体现[J].设计在线,2001(2):1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