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表演艺术的特性—— “三位一体”,即演员集创作者、创作的工具和材料、创作的成果(即人物形象)于一身。本文将探讨,在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冲突和统一中,形成鲜活、有机的人物。
关键词:心像说;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体验与体现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53-01
我有幸排演《榆树下的欲望》这部经典名剧片段,并在其中饰演农场主——76岁的凯伯特。从最初接到这个片段,到最后在剧场成型,我对剧中凯伯特的形象是从无到有,从不相信到“我就是”的状态。而我对这部话剧也是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热爱!
现将我此次排演后的感悟,小结之。
一、演员既是艺术家又是创作的工具。
表演艺术的特性—— “三位一体”,即演员集创作者、创作的工具和材料、创作的成果(即人物形象)于一身。引入:哥格兰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第一自我:包括演员的自我意识,也包括形体、声音等所有的外部条件。第二自我:指存活于演员身上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仅依附于演员的形体,更内在于演员的心灵。演员创造角色,第一自我随着第二自我的建立而逐步消逝。最终在多次排练中,导致第一自我的完全消灭,舞台上的人物成为百分之百的“第二自我”。第二自我取代第一自我的过程也是演员生活于角色、化身于角色的过程。
我在排练《榆树下的欲望》初期,尚未全情投入于“凯伯特”的世界。原因有三,一,案头工作不够。二,排练时间不够。三,人物与我自身差距太大。我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我有自己的特点。凯伯特是一个76岁严厉、威猛的农场主,一时不知该如何塑造这一“熟悉的陌生人”。此时,我翻阅“北京人艺”所排演该剧的录像,由著名演员张志忠饰演“凯伯特”。他的塑造无论从台词还是形体都拿捏得当,趋于完美。让我感受了创作的无穷魅力,使我看后大呼过瘾!
张志忠老师的表演几乎成了我的“理想范本”,难道我要像狄德罗所说的那样:“演戏是种纯理性的活动。对演员最最重要的是“冷静的理智”和“准确的判断。”创作理想的“范本”,以后每次模仿这个“范本”?
我深知,单纯的模仿不是创作,更谈不上深入体验。一味模仿而来的人物单薄,缺少行动的有机性、目的性,经不住推敲。是机械的,不是鲜活的。我告诫自己,创作人物时要做到有机的生活,生活于凯伯特的生活,行动于凯伯特的行动。做到真实、有机的交流,感受。虽对凯伯特的映像已加深,对他的性格有了把握,可怎样以21岁的年龄饰演一个76岁的老头,依旧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障碍。台词上,我既要让吐字清晰,又要始终保持凯伯特老年人浑厚、低沉的声音状态。既不能因喊叫而使声调变“年轻”,也不能因过于追求“浑厚、低沉”而导致吐字含糊。因而在台词上,要下大功夫去考虑、设计而后接近人物。形体上,我得把握住一个健壮老人的特点。他是76岁的老人,但因他的健壮,我又得避免演成“脸谱化”、“模式化”的老人。所以,在对凯伯特的形体把握上,要反复拿捏。他得是一个“健壮的老人”,缺了其中哪一个特点都不再是凯伯特本人!
二、在创作中,我逐渐明白焦先生的“心象说”理论,及其在“心象说”理论中引入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这对范畴”。焦菊隐的“第一自我”指演员的“自我意识”,“第二自我”指存活于演员身上的角色,内在于演员的心灵。我得努力把“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有机结合起来,真正生活于凯伯特的世界里。得入戏!而这则要求演员全情投入,忘我扮演,让自己的“第二自我”有机的鲜活起来!
三、内心与外形:内心体验必须经外部体现出来。内外一致,要求形体动作与心理动作绝不能分家,必须紧密联系。内在思想情感和表现于外在的动作是一个有机整体。提出,从外到内的方法。“演员的表演首先是体验,然后是体现。用演员的技巧,下功夫找到一种形式把体验传达给观众,让他们也体验一下”。再在体验的基础上,如何表现、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
四、意识与下意识。 “进入演出后,什么都别想,从角色出发自如的在舞台上生活。”演员生活于角色、与角色融为一体,做到下意识的创作。
在排演进入到后期时,我逐渐抛开其它的辅助,尝试从自我出发去创造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演出时全情投入,真正的把同学饰演的“伊本”当作了我既爱又恨的儿子,听着他的话语,我火气直往上冒,最后不可抑止的暴发出来。那感觉只可用一个字形容:爽!
五、总结
灯暗幕落,曲终人散。表演,有无穷的快感和乐趣。“演员在塑造角色的同时,角色也在塑造着演员。”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演员创作成功的基石!以上是21岁的我所发出的观点。带着对表演艺术的热爱,我将继续努力,期待梦圆心中的“凯伯特”!
参考文献:
[1]焦菊隐.导演艺术的创造.《焦菊隐文集》第三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
[2]狄德罗.戏剧表演需要理想范本[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