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整理/闺女的妈咪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学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

整理/闺女的妈咪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学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了解它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有一定作用。

一、孔子

孔子,儒家创建人,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克己复礼”,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被各朝各代统治者作为施政的工具,使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也使孔子饱受各种争议,被改革者视为影响社会进程的阻碍之一。

二、孟子

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虽为唯心主义说法,但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荀子

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子、小人都一样,“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重视人的作用,激发了人的进取心,对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力实施者,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探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宇宙论图式,利用和改造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极力建构一个可以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根据的系统而完整的宇宙发生论。竭力把人事政治与天道运行附会并强有力地组合在一起,把阴阳五行(天)与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而又彼此影响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他的理论核心,从而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改造。他还对“天”进行了神秘主义论述,提出“君权神授”,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百姓,为加强汉朝统一、适应国家大一统需要摇旗呐喊。提出了“三纲”(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改造。

五、韩愈

韩愈,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倡导的儒学复古运动,成为了儒学承前启后的新起点。他大力提高孟子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最先把孟子的名字升到孔子之后,与那些'古圣先王'相提并论的人,到明清时期,'孔孟之道'成为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韩愈功不可没。他首次提出的儒家'道统论',及其对'道统'失传原因的分析,包括他对整个汉儒的基本估计,被后来的宋儒全盘接受。而其自续'道统'的当仁不让之精神,则更为宋代理学家叠相摹仿。他排斥佛、道二教,将儒家'正心诚意'的'内圣之学'与'修齐治平'的'外王之道'相结合的'治心',作为批判佛教舍离'此世'讲'治心'的思想武器,这些新的思想内容,均为后来的理学家所吸收并发挥。

六、朱熹

朱熹,新儒家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提出了“理气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提出“动静观”,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探讨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动中有静,静中含动,表现了其思想的辩证法观点。他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还探讨了知行关系,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世尊称为朱子。

七、陆九渊与王阳明

陆九渊与王阳明,新儒家“心学”代表人物,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也称陆王学派。陆九渊,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王守仁,别号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王阳明看来,由于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陆王心学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在封建思想制度的中国社会,不及理学影响深远。

八、其他

(一)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二)明朝的李贽,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三)明末清初

1.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2.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3.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儒家的人物代表_儒家主要人物_儒家代表人物

35

闺女的妈咪

上一篇: 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些?儒家四圣三贤是谁?
下一篇: 中考必考名著《水浒传》考点汇总与人物形象分析(一)(附中考真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