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司马昱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昱为什么庙号太宗)

司马昱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昱为什么庙号太宗)

司马昱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昱为什么庙号太宗)正文:司马昱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昱为什么庙号太宗)壹四大家族公元318年,司马懿曾孙司马睿南渡后于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并借助琅琊王氏王导、王敦两兄弟的力量逐渐在江左站稳脚跟。由此始,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王导、王敦为代表)、颍川庾氏(庾亮、庾冰、庾翼为代表)、谯国桓氏(桓温、桓冲、桓玄为代表)、陈郡谢氏(谢安、谢石、谢玄为代表)轮番

正文:

司马昱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昱为什么庙号太宗)

司马昱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昱为什么庙号太宗)

四大家族

公元318年,司马懿曾孙司马睿南渡后于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并借助琅琊王氏王导、王敦两兄弟的力量逐渐在江左站稳脚跟。

由此始,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王导、王敦为代表)、颍川庾氏(庾亮、庾冰、庾翼为代表)、谯国桓氏(桓温、桓冲、桓玄为代表)、陈郡谢氏(谢安、谢石、谢玄为代表)轮番登场,主导控制着东晋的政治、军事、经济。

在此情形下,东晋皇族大多羸弱。

晋元帝司马睿作为东晋开国之君,与王敦反目后,在王家势力的压制之下,号令竟不能出宫门,不是傀儡胜似傀儡。

司马睿受此屈辱,不久便忧愤而亡。堪称史上最弱开国之君,没有之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女主在20岁时怀抱两岁幼帝首度临朝称制,后归政又复出,如此者四,40年间,扶立6位皇帝,实际执掌国政27年,从无失德,获四方敬重,竟得善终。

在5000年的中华史中,堪称传奇!

东山再起

江湖惯例,以刘禹锡的《乌衣巷》开头。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的政权,基本靠王、谢、桓、庾四大家族维系。这里的王谢,特指东晋四大家族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

今天的主角之一,便是陈郡谢氏时任家主——猛男谢安。

谢安,字安石,公元320年生,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700年后的大宋王朝也有个封侯拜相的不世出大才,也叫安石,王安石。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谢安出身豪门,妥妥的高干子弟,官N代。其父谢裒(pou)文武兼备,历任丹阳都尉、吏部尚书、国子祭酒,因战功封福禄县伯,授太常(位列九卿之首,地位尊崇);其祖父谢衡亦官至散骑常侍(长侍皇帝左右的高才大儒)。

这哥们是三岁看老的典型。四岁时便被当世名家称赞丰神秀彻,清逸明达,前途远大;少年时,又受时任宰相琅琊王氏家主王导器重。

这际遇,封侯拜相指日可待,羡煞我等无才无貌无家世之小民。

明明可以躺赢,谢猛男却不走寻常路,非要任性躺平。

政府征召其出任佐著作郎,被拒;在扬州刺史庾冰数次督迫下方才赴召,月余便辞归;又召尚书郎,拒;吏部尚书(人事部长)范汪举荐其为吏部郎,亦遭拒。

朝廷屡次征兆,谢安屡次不应。这是作死的节奏啊。终于惹恼一人,时任扬州刺史庾冰。

庾冰何人?出自四大家族的颍川庾氏,晋明帝司马绍皇后庾文君三哥,现任皇帝晋成帝司马衍他三舅,大哥庾亮也曾是顾命大臣、政坛一哥。

庾冰既是封疆大吏又是皇亲国戚,同为四大家族,可不惯着你谢安,于是怒而上书中央,言谢安狂悖,不宜再入公务员队伍,建议永不录用。

三舅提议,皇帝自无不准之理。

入仕之路断绝,谢猛男干脆隐居到会稽郡东山,与书圣王羲之(王导堂弟之子)等名士携歌女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遍访名寺大川。

玩累之余,又兼职家庭教师,训导谢氏子弟,其中就有东晋王牌军北府军(当之无愧的王牌中的王牌,名将刘牢之、宋武帝刘裕皆出自北府军)的缔造者、在淝水之战大放异彩的谢玄。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就这么玩着玩着,谢安转眼已过四十。

四十不惑,应该是想明白了,再加上谢家扛把子其兄豫州刺史谢奕病亡、其弟谢万亦因北伐失利被贬为庶人。

为家族计,谢安终于想当公务员了。

想什么来什么,公元360年,谢安出会稽东山,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出任征西司马。361年,弟谢万病亡,谢安以奔丧为由辞归。

这一出山便一发不可收拾,不久出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后任尚书仆射、后将军,执掌朝政,迅速崛起为当朝一哥;死后获赠太傅、庐陵郡公。

这就是东山再起典故的由来。

至此,谢安故事告一段落。

谢安

计斩三仇

上节提到桓温,没错,正是东晋四大家族谯国桓氏家主,本文的另一位男主,桓温。

至此,东晋四大家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悉数出场。

桓温,字元子,生于公元312年,长谢安8岁,谯国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

桓温出自谯国桓氏的分支龙亢桓氏,为东汉至东晋时期的世家大族。

其父桓彝,能文善武,江左八达之一,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散骑常侍、宣城太守。

桓大佬不满周岁,当世重臣温峤赞其有奇骨,听其哭声洪壮,叹为英物。桓彝一看,襁褓小儿,竟得温老大如此赞赏,干脆取名桓温,以表谢意。

328年,桓彝在苏峻叛乱中坚守泾县县城月余,城破被叛将韩晃所杀,泾县县令江播亦为帮凶。

当是时,桓温年仅十五,日日枕戈而眠,直哭得泪尽血出,誓报父仇。

不久苏峻乱平,江播重又归顺朝廷。得知桓温故事,日日提防,夜夜戒备,桓温竟无隙可乘。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江播病死。江播有三子,亦曾防备桓温借机前来寻仇,怎奈百密一疏。桓温借机乔装,以吊丧为名,怀揣利刃,竟混入江府。

桓温觑个机会,暴起伤人,格杀一子江彪。其余二子骇然,夺路而走,桓温依次逐而刃之。

桓温大仇得报,径至官府自首。朝廷感念其孝义无双,并不治罪。由此竟成正面典型,天下闻名。

20岁后,桓温愈发英伟,气宇不凡,为晋明帝司马绍看中,召为驸马。

自此,桓大佬开启了使我等升斗小民瞠目结舌得开挂人生。

23岁,出任琅琊内史(等同太守,正厅级),旋加辅国将军;31岁,升任徐州刺史(正部级),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三大军区司令员);33岁,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控制了东晋主要的军事力量。

至此,桓温华丽蜕变,短短十三年,由白身而权倾天下。

桓温

名门贤姝

洋洋洒洒两千言,女主终于要露面。

她姓褚名蒜子,没错,大蒜的蒜。名虽为蒜,却无蒜味,反而天生丽质,端庄大气。

褚蒜子生于公元324年,出身官宦世家,高门大户。

其父褚裒(pou),封都乡亭侯,历任豫章太守、侍中、尚书、中书令、徐兖二州刺史、征北大将军。祖父褚洽亦官至武昌太守。

其父家世已不俗,其母家世却更为显赫。

外祖父谢鲲,官至豫章太守,受封咸亭侯,“江左八达”之一。舅舅谢尚,历任江州刺史、豫州刺史、尚书仆射、镇西将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妥妥的封疆大吏。

姓谢?你猜对了,他们正是陈郡谢氏。那跟谢安有什么关系?当然有,不止有,还关系匪浅。

谢鲲正是谢安的大伯父,谢尚是谢安的大堂哥。实际上,正是谢尚任豫州刺史的十二年间,才为陈郡谢氏在东晋开枝散叶打下坚实的根基。

谢安之前,谢尚才是陈郡谢氏的扛把子。谢尚去世后,豫州刺史由谢安兄长谢奕接任。当时,豫州刺史成为了陈郡谢氏的禁脔,旁人难以染指。

我们来理一理褚蒜子与谢安的关系。褚蒜子母亲与谢尚是兄妹,谢安是谢尚堂弟,那么褚蒜子母亲与谢安为堂兄妹。

这关系就很清楚了,谢安是褚蒜子的舅舅,堂舅。四大家族与东晋士大夫间果然是盘根错节,地位难以撼动。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褚蒜子自幼便容颜秀美,聪敏练达,才识过人。十几岁后,更出落得亭亭玉立,端庄贤淑。

晋成帝司马衍闻听褚蒜子美名,便下旨将其聘为皇弟琅琊王司马岳王妃。

由是,向褚蒜子敞开了皇宫的大门。

守寡临朝

公元342年,晋成帝司马衍病逝,年仅22岁。

皇弟琅琊王司马岳即皇帝位,是谓晋康帝,立褚蒜子为皇后。

司马岳为司马衍同母弟,俱为皇后庾文君所生,仅比司马衍小一岁。

司马岳能继皇帝位,褚蒜子能为皇后,多亏三舅庾冰。

当初,晋成帝病重垂危时,众人觉得父子相传,自古如此,皆欲立司马衍长子司马丕为帝,当时司马丕尚在襁褓中。

于是庾冰力排众议,径至司马衍病榻前痛哭:“强寇逼伺,国家未靖,倘再立幼主,主幼臣疑,如何支撑社稷呢?不若另立长君,以安社稷。”

弥留之际的成帝看三舅哭成这样,心一软便同意了。司马岳竟继皇帝位。

庾冰力主司马衍传位皇弟司马岳,别看理由讲的冠冕堂皇,其实是存有小心思的。

若襁褓中的司马丕继位,自己便变成皇帝他三舅姥爷;司马岳继位,自己仍是皇帝三舅。当然是做皇帝三舅跟皇帝关系更亲近。

好了,闲话少叙,我们继续。

公元343年,在晋康帝继位仅一年后,又一桩喜事来临,可谓喜上加喜。褚蒜子为晋康帝生下一个大胖小子,皇子司马聃。康帝喜不自胜。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344年,才继位两年的晋康帝司马岳忽罹重疾,卧床不起,且一日重过一日。眼看皇帝要归天,朝臣大急,慌忙商议何人可继大统。

庾冰庾翼兄弟主张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中书令、骠骑将军何充不欲庾氏兄弟再度专权独断,致使外戚势力尾大不掉,建议立康帝司马岳两岁幼子司马聃为帝,领司徒蔡谟等重臣亦皆赞成。

当时庾家兄弟均不在京城,朝中众臣以何充为首,计议已定后,立司马聃为太子。

庾家兄弟鞭长莫及,也无可奈何,只能暗恨何充。

9月,晋康帝司马岳病亡,时年22岁。巧合的是,与上任皇帝哥哥司马衍同岁而逝,可谓难兄难弟。

何充等朝中众臣拥立两岁太子司马聃即皇帝位,史称晋穆帝。问题来了,小皇帝坐稳都困难,如何署理朝政?不怕,何充、蔡谟都有一颗聪明的脑袋,当即想出对策。

计议已定,便由蔡谟领衔上表年仅20岁却已守寡、并刚刚由皇后晋级为太后的大美女褚蒜子,请褚美女临朝摄政。

褚蒜子见表文言之成理,也不扭捏,强忍悲痛,当即下诏,勉从所请。

一代贤后褚蒜子的时代开始了。

灭蜀伐秦

何充举荐褚美女父亲褚裒总理朝政,褚美女于是任命父亲为侍中,兼卫将军,录尚书事。

没想到褚裒怕人说闲话,固辞,坚决不接受。不但不接受,还申请自己由中央下放地方任职。

于是褚美女只好改任老爸为徐、兖二州刺史,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

次年,褚美女因工作压力太大,又想调老爸回中央帮助自己,褚裒接受属下建议,又坚辞不受,并推举会稽王司马昱代替自己帮助女儿处理国家大政。

众皆敬服。

褚蒜子多次临朝,每次该归政时都干净利落,毫不贪恋权位,应是其父褚裒做了个好榜样。

公元345年,军界一哥庾翼(现任颍川庾氏家主,庾冰四弟)病亡,众臣皆欲按庾翼生前遗愿推其次子庾爰之接任庾翼职务,褚蒜子却接受何充建议,升任桓温都督荆州、梁州诸军事,接替庾翼。

至此,桓温正式成为东晋军界一哥,手握重兵,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

当时,蜀地有一政权,史称成汉,已割据蜀地四十余年。

公元346年,桓温上书伐蜀,众臣皆虑桓温兵少,孤军深入,又无后援,恐难成功。

唯独丹阳尹刘惔料定桓温必能成功,太后褚蒜子遂用刘惔言,诏准。

公元347年,桓温入蜀,一路势如破竹,三战三胜,直逼成都城下。双方死战,晋参军龚护阵亡,前军失利。

桓温不肯退却,亲自拍马上前搏杀。敌军箭如飞蝗,有一箭直射桓温面门,桓温眼明手快,纵马跃开,暗道侥幸,勒马不前。

方欲退兵,不想进攻鼓声阵阵响起,原来是传令鼓手误将退军鼓擂成进军鼓。

前锋统帅袁乔闻听进攻鼓声,仗剑领军,直冲敌阵,其余晋军见了,遂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敌军溃入城中,闭门不出。

成汉主李势乘夜突围而走,桓温入成都,刚要派人追杀,降表却到。

桓温开门纳降,以礼相待,将成汉主李势等送往健康。所有成汉旧臣,皆量才录用。

人心大定,蜀地遂平。

李势至建康后,太后褚蒜子下诏封其为归义侯,居建康十二年后病亡。

桓温灭蜀,威名大振,举国欢腾。太后褚蒜子下诏,封桓温为临贺郡公,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公元354年,褚太后诏准桓温率军北伐。

桓温亲率四万大军,经数次恶战,重创前秦统帅太子符苌,直入关中,顿兵灞上,进逼长安。

关中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迎。诸多老者不禁泪下道:“不想此生还能再见王师。”

前秦国主苻健坚壁清野,桓温粮草不济,只得带着关中百姓,引军南归。

公元356年,褚太后诏拜桓温征讨大都督,再次北伐。

桓温率大军行至伊水,被羌族首领姚襄引军阻住。桓温亲披甲胄,督军奋进。姚襄大败,逃入山中。

桓温麾军直进,收复洛阳。

至此,陷入夷族40年的中原神都洛阳,又迎回汉人旧主。

公元357年,褚蒜子竭尽心力教导的小皇帝晋穆帝司马聃年已十五,褚太后终于可以放心的卸下重担,下诏归政,退居崇德宫,以终晚年。

桓温北伐

子丧复出

褚蒜子当真是这世上最苦命女子。

公元361年,褚蒜子唯一的儿子,亲政仅四年的晋穆帝司马聃染重疾,不几日便病亡,时年十九岁,自两岁登基起,在位十七年。

褚蒜子二十年的青春韶华以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这个独子身上,难以想象她那时心如刀绞、悲痛欲绝的情景。

但情势容不得她过多的悲痛,为了司马家的江山,她顽强的站起身,义无反顾的再出崇德宫,扶立晋明帝司马衍长子琅琊王司马丕即皇帝位,是谓晋哀帝。

司马丕时年已二十二岁,本不应再劳褚太后,怎奈他喜服断谷毒药以求长生,终日浑浑噩噩,哪有精力处理朝政。继位第二年,便卧床不起。褚太后只得继续临朝摄政。

公元365年,晋哀帝司马丕毒发身亡。褚蒜子扶立晋明帝司马衍次子、晋哀帝司马丕弟司马奕即皇帝位,继续摄政。

桓温因屡建大功,权倾天下,位极人臣,遂心生异志。

371年,桓温使人造谣,诬称皇帝司马奕不能生育,三子皆为宠臣与宫中美人私通所生,带兵入朝,欲行废立事,以此向天下立威。

桓温使人拟就废皇帝司马奕帝位、改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的奏折上呈褚太后,请太后诏准。

褚太后正在佛屋上香,忽闻内侍来报:“外有急奏。”褚太后在屋前倚门展阅,才看几行,神情怅然道:“我原疑有此事。”

才看一半,便提笔批道:“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殁,心焉如割。”意思是我不幸经历如此多的忧难,感念活着和逝去的人,心像刀割一样痛苦。

这应该是既未批准,也未反对。

褚太后明知皇帝司马奕被桓温诬陷,却为何不反对桓温废帝之举?这就是她思虑周全之处。

纵观褚太后几十年的执政生涯,她的根本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持东晋司马氏江山的存续,某个人包括她自己的荣辱兴废并不重要。

这次事件,如褚太后不反对,桓温尚念旧恩,除废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外,不至再有进一步非分之举,东晋江山还在司马氏之手;倘若不准,以桓温心性,可能会撕破脸皮,铤而走险,不止废掉司马奕,还会自立为帝,那时,江山易主,司马氏也会有灭族之祸。

褚蒜子甫阅奏章,如此大事,并未大惊失色,只是怅然,随即镇定如常,瞬间便权衡出得失,两害相权取其轻,迅速做出选择,足见其智谋深沉。

桓温在外等待,怕褚太后不批准,紧张的大汗淋漓,满面忧容。一代枭雄权臣,竟至如斯!

又可见褚太后在众臣心中德威之重,褚太后前,桓温也难免心下惴惴。

等内侍传回奏折,桓温见褚太后并未驳斥,遂转忧为喜。不久至朝堂出示褚太后诏旨,即行废立。

公元372年1月,迎会稽王司马昱即皇帝位,史称简文帝。同年9月,简文帝司马昱又病亡,时年53岁。

褚太后扶立皇子司马曜即皇帝位,是谓孝武帝,时年十一岁。

因皇帝未及成年,褚太后才歇半年多不得已仍然临朝摄政。

谢桓对决

褚太后忍辱负重,处理朝政之余,尽心教导小皇帝司马曜。

当初,褚太后数次诏令桓温入朝辅政,桓温怕兵权旁落,固辞不受。

桓温翘首盼着简文帝临终会将帝位禅让于己,或让自己入朝摄政,哪知结果是司马曜继位,褚太后继续临朝摄政。

桓温大失所望,心中愤愤不平。

转眼到了公元373年,大司马桓温忽带兵向建康行来。群臣惊疑不定,都言桓温无故入朝,不是来废掉幼帝,就是来诛杀谢安、王坦之。

此时,太后堂舅谢安已升任吏部尚书,深得褚太后倚重。

褚太后欲使人往迎桓温,一探虚实。遍观群臣,唯有谢安神态自若。于是便诏令谢安、王坦之前去抚慰桓温。

王坦之深以为忧,谢安却谈笑风生。

桓温得报,列阵相待,刀甲鲜明。随行官员望见,遥遥下拜。

王坦之捏着冷汗,小跑到桓温跟前,紧张不已,笏板都拿倒了。

谢安面不改色,从容而至。桓温敬他气度,起身让座。

甫一坐定,谢安微笑道:“我听说诸侯有道,当守卫四邻,您何须将甲士安置账后啊。”

桓温心下一惊,笑容尴尬道:“唉,怕仓促间生变故,不得不如此啊。”边说边示意属下,撤去后账甲士。

原来桓温准备以朝政得失相诘难,若话不投机,即召账后预伏甲士诛杀谢安、王坦之,以儆朝臣及褚太后。不想谢安洞悉纤毫,即时瞧破。

谢安与桓温寒暄笑语多时,方才请桓温入首都建康朝见褚太后及孝武帝司马曜。

桓温此来,本想代晋自立,但见褚太后只是好言抚慰,并不提及禅让或摄政之事,谢安等群臣也并非真心畏服。如若强取豪夺,又怕青史留下骂名,因此犹疑不定。

桓温居建康数日,谢安、王坦之奉褚太后诏旨屡来拜会,只议朝政,并不曾提及桓温心中所愿。

桓温心下忧闷,忽一日寒热交加,昏昏沉沉,竟然病倒。休养数日,稍有好转,便入朝向褚太后辞行,引军而还。

回到大军驻地姑孰(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病情又加剧。桓温恐自己一病不起,于是壮起胆气,遣人入都,请加九锡。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加九锡通常也是权臣篡位的前奏。

褚太后不便骤拒,诏令谢安应对。谢安心念一转,便生一计,使了一个拖字诀。

桓温再三遣人催促,谢安便令文采最盛的吏部郎袁宏起草表书。

这哪难得倒袁宏,他提笔疾书,一气而成,又诵读数遍,不能改一字,心下甚为满意。

提交谢安,谢安不动声色,只教他改改,并不说改哪里。

袁宏又绞尽脑汁,完善表文,再次提呈谢安,谁知谢安仍令修改。如此再三,已有一月。把个袁宏急得抓耳挠腮,坐卧难宁。

实在改不动了,袁宏不得已悄悄请教仆射王彪之。王彪之道:“像你这样的大才,一稿便成,哪里用得着修改,这是谢尚书故意为之。他得知桓大司马病情甚重,料难持久,借此故意拖延呢。”

袁宏方才醒悟。

桓温久不如愿,果然不久便愤恨而死,享年六十二岁。

桓温少时,有壮志,意欲匡扶晋室,安定百姓。伺手握重兵,西平成汉,北复洛阳,使东晋的版图空前扩大,军事成就当世无人能及,群虏震恐,数十年未敢南侵。

随着威望日盛,竟难以自持,生起篡逆之心,致晚节不保。可叹!可惜!

归政息隐

公元376年,孝武帝司马曜及冠,褚太后归政,隐于崇德宫,时年已经五十三岁。

褚太后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太多。

豆蔻之年,嫁与琅琊王司马岳为妃;二十岁,丧夫守寡临朝;三十七岁,子丧复出;四十一岁,再次摄政;四十八岁,第四次临朝。

直至再次归政,她已乌发成白首,姣容满褶皱。

褚蒜子以女子之身,周旋于权臣门阀之间,以过人的智慧胆识,以宽广的胸襟气度,在强寇环伺、权臣迭出的四十年里,数次临朝主政,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终于培养出孝武帝司马曜,使之成为东晋最有权力的皇帝,为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再续命近50年。

令人可敬的是,褚蒜子20岁起,便陆续独掌朝政二十七年,如此姿容秀美端庄贤淑的美人,在权臣门阀如过江之鲫的东晋朝堂,竟无一丝丑闻传出。

反观武则天、贾南风等权妇之流,更觉褚蒜子品行高洁,属实难能可贵。

中华5000年少有之奇女子,所言非虚!

公元384年,褚蒜子病逝于显阳殿,享年六十一岁。

一代贤后,终得安息。

-END-

资料来源:《资治通鉴》,《世说新语》,《两晋演义》

往期精选:

上一篇: 三国最牛父女贾充贾南风简介(贾充和贾南风什么关系)
下一篇: 金代书法家赵秉文简介(赵秉文书法代表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