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郑克塽结局(郑克塽怎么读)

郑克塽结局(郑克塽怎么读)

郑克塽结局(郑克塽怎么读)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成了的施琅昔日恩师。两人原本一个是福建总督,一个是台湾水师提督,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相爱相杀的关系。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都为收复台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就在施琅独吞了平定台湾之功后,姚启圣却因“赏不及”郁郁而终。究竟怎么一回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成了的施琅昔日恩师。两人原本一个是福建总督,一个是台湾水师提督,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相爱相杀的关系。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都为收复台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就在施琅独吞了平定台湾之功后,姚启圣却因“赏不及”郁郁而终。究竟怎么一回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老白已经详细介绍了姚启圣从一介被罢免的知县升至福建总督的仕途历程。在担任总督期间捐银出力,耗尽心力,为收复台湾做足了准备。在电视剧和小说中,都将施琅作为攻打台湾的唯一人选。实际上,施琅能够接任福建水师提督的道路也一波三折,是姚启圣不遗余力地推荐才成就了他的不世之功。

康熙十七年,郑经手下大将刘国轩率军攻打漳州,清军节节败退。姚启圣在带兵驰援的时候就明白,自己需要一位能征善战的水师将领出任水师提督。于是,他向康亲王杰书举荐施琅。

郑克塽结局(郑克塽怎么读)

郑克塽结局(郑克塽怎么读)

但是,康熙皇帝已经调任杨捷出任水陆提督,加上施琅之子施世泽被郑经俘虏的情况,所以姚启圣不敢贸然举荐,只是在奏疏中含糊其辞地暗示,施琅是合适人选。这道语焉不详的奏疏报上去之后,就杳无音讯。

杨捷虽然是水陆提督,却深知自己不懂海战。于是,他向朝廷申明了“福建水陆进兵,势不能兼顾”的理由。康熙皇帝下旨姚启圣推荐合适人选专任水师提督。

姚启圣子康熙十八年六月上疏皇帝,明确要求启用施琅,并说“施琅有一子在海,尚有六子在京”,不会因为一个儿子而舍弃六个儿子。结果是,康熙皇帝调任万正色出任福建水师提督。

康熙十九年,清军水陆并进攻打郑经。姚启圣认为水师组建时间太短,训练时间太短,如果要作战的话应该等到荷兰的增援炮船抵达之后,切断郑经的海上退路,防止其逃回台湾。

万正色急于立功,强烈要求立即投入战斗。双方意见不统一,姚启圣再次向朝廷举荐施琅。但是,朝廷支持了万正色的方案。

于是,姚启圣只能全面配合万正色作战,清军水陆夹击,经过海坛、崇武海战之后,郑军北部防线被击穿,郑经放弃金、夏,率领残部逃回台湾。

到了康熙十九年,施世泽打算杀掉郑经,失手被杀,施琅就跟郑经有杀子之仇。第二年,郑经病逝,台湾政局不稳。姚启圣与李光地第三次力荐施琅,终于得到康熙的首肯。

清朝八旗兵强于陆战不善水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因此士兵的训练,是备战的一个重要任务。姚启圣在获悉郑经死后,立即“单骑齐赴泉州,召开军事动员会。

所有水师船只立刻加紧修造,所有官兵加紧训练。姚启圣再次“捐造修战舰七十只,捐募勇兵三千二百名”。

从康熙启用施琅为水师提督的谕旨中就明确指出:进剿台湾的人六位。分别是福建总督姚启圣、水路提督杨捷、路陆提督万正色,将军喇哈达、侍郎吴努春,最后才是水师提督施琅。六个人出现意见分歧时,便要上疏皇帝,请求定夺。

在京城的大臣也分成两派,一派力挺万正色的意见“进兵宜缓”,另一派则支持施琅“北风进剿”。姚启圣千方百计举荐施琅,本意是为自己收复台湾增加一个帮手,按理说施琅应该感激姚启圣,但施琅到达福建之后,在进兵风向和时间上与姚启圣发生了激烈冲突。

姚启圣认为应在冬春时节利用北风进攻,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应该在夏至乘南风攻台,二人争执不下,都认为自己的提议更利于收复台湾。他们的矛盾集中在提督专征还是总督、提督同征的问题上,也就是“专征权”之争。在明珠、李光地的强烈支持下,康熙确认施琅为主帅,率领水师进军台湾。

康熙二十年,施琅到达厦门,了解海上形势,认为郑氏必灭,于是上疏要求专征。姚启圣知道之后,“心中如焚如溺”,上疏要求同征。这时朝廷明确要求姚、施二人同征。

但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康熙二十一年三月(1682年4月)施琅上《密陈专征疏》,认为姚启圣应该负责后勤粮草,而由自己带兵出征。姚启圣“惊异欲死”,上疏辩解,“宁愿死于海”,希望“与施琅勤力同心,剿灭郑氏集团”,为了不起冲突,他甚至主张各自带兵出征。

康熙二十一年七月(1682年8月)施琅上《决计进剿疏》,仍然希望“独任臣以讨贼”。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施琅攻打台湾之前起码会通知所有人一声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叫花子姚启圣死皮赖脸地蹬上了施琅的旗舰。这不过是导演和编剧的一厢情愿罢了,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发生。

在北京市档案馆中有一份孤本文献---《剿抚澎台机宜》。它是由姚启圣的幕僚宋淏与康熙十七年所著。这是宋淏冒着风险,亲自到澎湖列岛和台湾的见闻,书中附有详细的海图。

这份文献还纪录了姚启圣和宋淏对于台湾郑氏集团的剿抚政策和策略建议,同时记载了台湾的山川风物以及台风的发生规律等等。

寥寥几句就可以得知,施琅在收复台湾后并未及时返回福建告知姚启圣,而是直接由东南沿海走水路直接报给康熙,在奏章中对姚启圣的后勤保障工作只字未提,以至于康熙只认为是施琅有功。

加上施琅登台之后,郑克塽很快就全面投降了。因此,对收复台湾这般天大的功劳,清廷只对施琅加封了靖海侯,却对姚启圣和宋淏却未有任何封赏。

事后,施琅又通过陆路的“八百里”加急,上了一份《飞报大捷疏》,对姚启圣在平台过程中作出个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样一份马后炮式的奏报,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足可见姚启圣心中之愤慨,征讨台湾郑氏政权并非一人一日之功。姚启圣几十年的积累和辛苦就这样被摘了桃子,一生的功绩未被朝廷认可。于是,他发出感慨:“余老矣,脱一日不可为讳,则生平未了,惟宋子知之最深,苟能补吾遗憾,目且煦矣。”

“三航其地”的宋淏更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他多次像个祥林嫂子般在姚启圣左右提及此事,本就已心力交痒的姚启圣在台湾收复三个月后遗憾地离世了。

姚启圣创立如此丰功不得封赏,以致郁郁而死,献计献策宋淏更是青史无名。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施琅击败刘国轩刚一踏上台湾的土地,就被姚启圣虢夺了指挥权,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慰藉了。

上一篇: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百闻不如一见的下一句怎么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