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晋书·陈寿传》载:“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入晋,张华“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后杜预再荐之于晋武帝,“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卒,享年六十五岁,据此上推,陈寿生年当在公元233年。陈寿一生,未能获得高官显宦,一是他

《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晋书·陈寿传》载:“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入晋,张华“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后杜预再荐之于晋武帝,“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卒,享年六十五岁,据此上推,陈寿生年当在公元233年。

陈寿一生,未能获得高官显宦,一是他生于乱世,三国鼎立,他作为蜀汉亡国臣民进入曹魏和西晋,机遇自然不能与北方士人等列;二是陈寿生活上一些小节疏于检点,受到世俗讥议,影响官运通享,未免令人惋惜。例如他在居父丧期间,有病,让奴婢调制药丸,被认为有违封建礼仪。入晋之后母死,陈寿已移居洛阳,按母亲遗愿葬于洛阳,没有返乡安葬,也受到贬议,影响仕途。

至于说陈寿利用修史之便,收人贿赂,又涉嫌曲意贬抑诸葛亮,乃是无稽之谈。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传是一篇大传,也是一篇优秀名篇。陈寿第一个整理了《诸葛亮集》,是传颂诸葛亮的功臣。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议,说诸葛亮治国为长,可与管仲、萧何相比肩;应变将略为短,是以“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合于实录,且又是相较而言,十分中肯。陈寿仕蜀,不附炎黄皓;入晋,一度为本郡中正,事实证明,陈寿能成为一个良吏,大节无亏。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

陈寿是一个天生才子,少小受到名师谯周栽培,二十余岁成为蜀汉观阁令史,已有声名的青年才俊。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南部县西北)人,三国时著名的学者,著有《古史考》等书。仕蜀晋两朝,在蜀官至光禄大夫;仕晋,终散骑常侍之任。

陈寿能成为大历史学家,得益于谯周的悉心教授。《华阳国志·陈寿传》记载说:“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陈寿在谯周门下,打下了厚实的经学与史学基础,精通《尚书》、《春秋三传》与《史记》《汉书》。聪明睿智又善于写文章,这些是陈寿撰写《三国志》成为良史的主观条件,也是必备的条件。

蜀汉亡于后主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陈寿时年三十一岁。两年后西晋代魏,陈寿年仅三十三岁,正当青春展翅之时,得到西晋司空张华的赏识,举为孝廉,领本郡中正的历练,迁佐著作郎,成为西晋史官。后出补平阳侯相。秦始十年,公元274年,陈寿四十二岁,在平阳侯相任上,由于本中书监荀勗和中书令和峤的荐奏,奉敕整理诸葛亮集,成书凡24篇,十余万字,由是成名,复入为著作郎,为陈寿撰述《三国志》创造了条件。

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为一统,改元太康。时陈寿已四十八岁,进入盛壮之年的后期,无论身心阅历和文字功力均已成熟。《三国志》修撰提上议事日程。《华阳国志·陈寿传》载:“吴平后,秦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陈寿何时成书,史缺无载。陈寿卒于公元297年,死前又遭贬议,在家闲赋数年,假定为五年,则陈寿辞官在292年。从平吴的280年到292年,即陈寿四十八岁到六十岁之间共十三年,在此期间,陈寿历经十余年完成《三国志》当无大误。

张华曾有《晋书》当付与陈寿修撰之说,可证陈寿写《三国志》正是在他的著作郎任上,是奉敕修撰,是个人执笔所修官书,如同司马迁为太史令修《史记》,具有各方面的修史条件。

已往学术界认为《三国志》为陈寿在家闲赋时所撰私史,是一大误会。

《晋书·陈寿传》记载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上奏晋武帝,依汉武帝诏取司马相如家居所著书故事,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到陈寿家“写其书”,依此推断陈寿在家所写为《三国志》,这是误读。请看《晋书》所载范頵奏表之言,曰:“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彩录。”若《三国志》为陈寿家居时所撰私史,范頵何得来“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云云。

又说:“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可见《三国志》早在陈寿死前已经完成并传于世,范頵得以见之。范頵上奏,是请晋武帝下诏到陈寿家中抄取他在家所著其他书。当时陈寿所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部著旧传》十篇等等。由于《晋书》的一句交待含糊,即“愿垂探录”,未交待采录何书,导致误读。在此,予以正之。

陈寿生活在三国后期,入晋,为魏晋时期人,他写《三国志》,可以说是当代人写现代史,许多事耳闻目睹,身临其境,识见端正,写的都是信史、实录,这是一部良史的基础。

一个人亲身经历有限,更多的史和事,还是要凭藉资料。陈寿所写《三国志》,《魏书》《吴书》史料比《蜀书》更为丰富,陈寿是蜀人所写本国史的内容反而不如《魏书》《吴书》丰满,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一部良史的完成,不是一人之力所能胜任,要占有盈天地之间的资料,方能成功。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均设有史官著述,蜀国没有。陈寿在《蜀书·后主传》史评中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蜀国不设置史官记述,诸葛亮应有责任,受到陈寿的批评。魏、吴两国皆设有史官记述。

据《史通·正史》篇载,魏黄初、太和中,即命卫觊、缪袭领衔修史,经年未成,又命韦誔、应璩、王沈、阮籍、孙该、傅玄等继修,最后由王沈勒成《魏书》四十四卷(《隋书·经藉志》作四十八卷)。这是官修的魏史。此外,还有鱼豢撰纪传体《魏略》五十卷,记事止于魏明帝。

在吴国,孙权末年始命丁孚、项峻撰《吴书》,其文粗鄙不足观。吴少帝孙亮更命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等人撰述,最后由韦曜完成《吴书》五十五卷,(《隋书·经籍志》作二十五卷。

陈寿的《三国志》,魏、吴两国有诸多资料凭籍,所以《魏书》《吴书》内容比《蜀书》丰富。蜀国无史官记述,恰好陈寿是蜀国人,多少弥补了这一不足。

陈寿以良史之才,凭藉当代人所写国史资料,综合为一书,这是《三国志》成为良史的客观因素。王沈、鱼豢、韦曜都是古代魏晋时的著名历史家,他们为《三国志》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陈寿又可谓生逢其时。

由于陈寿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所写《三国志》成为一部良史。《三国史》书成,不胫而走,得到了当时人的好评。《晋书·陈寿传》记载:“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已书而罢。”司空张华更是深深赞许,对陈寿说:“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前已述及,陈寿死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郞范頵等上表奏请朝廷收藏陈寿所有著作,特别称赞《三国志》“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于是《三国志》成为国家认可的正史,颁行于世。

上一篇: 崔郊是谁(崔郊与崔护什么关系)
下一篇: 象鸟蛋(恐龙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