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1920年10月23日出生于北京。张君秋的母亲张秀琴,是河北梆子青衣,曾在张家口红过,后来嫁了一位姓滕的小京官。
北伐以后,政府南迁,滕某竟抛弃张秀琴在南京谋了份差事后、另筑金屋,那时君秋还只有六岁的孩子。
张秀琴被滕抛弃后,茹苦含辛、扶养两个儿子成人。因对滕某深恶痛绝,将两个儿子改从母姓,老大名张君杰,老二名张君秋。
程德全守江奏稿(程德全书姑苏寒山碑帖)
而滕某不知什么变故,出家当了和尚。
张君秋红了以后,跑了几次上海滩,就发生了南京的“滕和尚认子案”。当时的南北报纸对于此事大登特登,轰动全国。虽然验明正身,那个滕某确系张君秋生父,当时张秀琴坚决表示“覆水难收”。于是,此事就不了了之。
张君秋与母亲
张君秋有个义父名叫赵世泽(字叔彦,人称“赵九爷”),这位“九爷”家世不简单,父辈兄弟四个出了三个进士,赵世泽的父亲赵尔丰虽不是进士,却也官至署理四川总督,可以说一门俱是封疆大吏。赵叔彦是清末京师贵胄学堂毕业,曾经一度在江苏巡抚程德全那儿做过幕僚。赵世泽的亲叔父是东三省总督、奉天将军赵尔巽,由于这个的关系,赵世泽曾经做过一任黑龙江省烟酒事务专卖局的局长。1929年因为与张学良有意见,就辞官并举家迁回了北京,后来买了北京东总布胡同61号的房子,一直到1950年他去世。
赵世泽到北京以后,就移情于戏曲、收藏,做了寓公。他搜集、整理了很多昆曲传奇,热衷于把昆曲传奇缩编成京剧皮黄。他还能粉墨登场,唱昆曲、京剧。张君秋是他的义子,当时对张君秋给予了生活上的接济和资助。
张君秋曾赵世泽说:“干爹啊,我就老想着这么件事儿,您看我能不能够把很多流行歌曲的腔糅到京剧里边去。”30年代初流行歌曲非常盛行,这对张君秋很有启发,于是才有了这样的念头。张君秋先生总是喜欢创出新腔,因此后来终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君秋聪明、勤奋、厚道,成名之后不忘干爹的知遇之恩,每年除夕午夜必乘汽车而来,进屋抄起沙发靠垫往地上一扔,双膝跪下磕头便拜。
张君秋拜尚小云为干爹的故事知道的人比较多,因为张君秋在《自述》中有一个生动的回忆。大致的情节是这样的:1936年春,张君秋搭王又宸班在华乐戏院演出的时候,有一天唱完了《二进宫》,尚小云来到后台,说这孩子不错,让他来我家,我给他说戏。这事让张君秋的师父李凌枫很紧张,以为尚小云要抢他的徒弟。于是李凌枫通过他的师父王瑶卿从中斡旋,尚小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对张君秋母子说:让君秋认我做干老吧。
尚小云这个干爹在张君秋少年时代演艺生涯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对张君秋提供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不但给张君秋说戏,还让张君秋参与到他的演出剧目当中,为张君秋争取学习、演出的机会,还鼓励并帮助张君秋尝试挑班,毫无私心地培养张君秋。
尚先生是一代宗师,对张君秋很器重,尚派新戏《九曲黄河阵》就邀张君秋助阵。1956年,京剧界大合作《四郎探母》,这爷儿俩演母女俩,传为梨园佳话。
众所周知,马连良先生也是张君秋先生的义父。那是在日伪时期的北平,某天,张君秋在一商人朋友家做客,当时正值日本军全城搜查中国情报人员电台,结果因为那家有商业电台,结果就被一锅端了。这种事可大可小,大了说,你在人家里被抓的,怎么证明不是一伙的,多毙一个多一分成绩;小了说,就是一串门的,而且是京剧名角,放也就放了。
张君秋被囚日本宪兵队,马连良一听就急得直跳脚,头上顿时冒了汗,脱口就问:“是哪个宪兵队?是不是铁狮子胡同那个?”因为他知道“铁狮子胡同”是魔窟,据说进去的人就没有生还的,赶快托人打听消息。回信说,不是“铁狮子胡同”,但要一个一个地过堂,慢慢审。
马连良心想,若真被宪兵队过了堂,君秋非“散了架”不可,马连良只好上下打点救了张先生。至此张君秋大师拜马连良大师为义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