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说话不着边际,办事不修边幅的夯货统称为“二百五”,有的地方也叫“二杆子”,也就是傻里傻气的意思。
不过说归说,言归言,又有谁知道“二百五”到底傻在哪里,又是怎么来的吗?
二百五的来历(二百五的来历苏秦)
有人说:二百五就二百五,哪有什么来历,“祖传”的呗!
还别说,真的有来历,而且还是两种来历:
说从前有个姓刘的秀才,读书非常用功,人也非常勤奋,可考了N次功名,一直考到40来岁,居然一次都没有考中,心灰意冷的他,便决定从此不考了,回家结婚生子,过普通人的日子。
老天爷对他也算公平,虽然功名没考上,但家庭却很和睦,夫妻两人勤俭持家,恩恩爱爱,日子过得还不错,更可喜的是,刘秀才在50岁那年居然喜得贵子,而且一得就是两个,可谓双喜临门。
刘秀才回过头来想想一生的成败,不觉感慨万千,于是便给两个儿子起名为:大儿子王成事,二儿子王败事。
转眼,十年过去了,刘秀才靠着养蚕发家致富,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这一天,王秀才去集市赶集,出门前吩咐妻子道:
“我去集市了,你在家要督促儿子们多看书,勤写字......一定要让大儿子看完《论语》,写三百个字,二儿子读完《三字经》,写二百个字!”
妻子不耐烦地应承道:
“行了行了,知道了,你快去快回!”
......
傍晚,王秀才赶完集回来后,立刻向妻子询问儿子们的学习情况:
“老婆子,儿子书看得怎么样了,字写得如何?”
妻子回答道:
“二个儿子的书看得都不错:老大将《论语》看完了,老二也将《三字经》看完了......只是字写得就差强人意了......”
王秀才急忙催促道:
“快说,到底是怎么个差强人意法?”
妻子叹息一声道:
“两个都是二百五!”
王秀才闻言,愣了半晌才缓缓说道:
“成事(大儿子)不足,败事(小儿子)有余!”
......
就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传开了,“二百五”也跟着蔓延了开来......
说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一人身佩六国相印(拥有六个国家的丞相职位),可以说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一时之间风头无限。
不过,由于苏秦混得太好了,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嫉妒心极强的,又郁郁不得志的“小人”,他们真恨不得“剁之”而后快。
后来,苏秦居然真的被人在齐国给暗杀了。
作为齐国的老大,丞相+名人的苏秦在家门口被人暗杀了,齐王自然是十分恼怒,发誓一定要为苏秦报仇。
然而,人海茫茫,到哪去寻找凶手呢?
齐王正在踌躇之际,一个叫做子虚的门客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齐王何必烦恼,只需如此这般......恶人自会自投罗网!”
齐王闻言眼睛一亮,立刻笑着点头道:
“此计妙哉!妙哉!”
......
不久后,苏秦的头颅便被悬挂在了临淄(齐国的都城)的城门上,且旁边还贴上了一道榜文:
苏秦乃是内奸,杀了他可得银千两,望来领赏!
此榜文一出,很快便就有四个人找到了齐王,皆声称苏秦乃是他们所杀。
齐王怔怔地看着四人,一脸肃然地对他们说道:
“此事非同小可,万不可冒充!”
四人闻言,毫不犹豫地点点头: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齐王笑问道:
“赏银一千两,你们四人怎么分?”
四人兴奋地齐声说道:
“一人二百五!”
“好!好!好!”
齐王连连点着头,然笑容却渐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冷色:
“来人!将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砍了!”
......
原来这一切都是子虚献给齐王的计策:这叫什么,这就叫做欲擒故纵——
就这样,“二百五”一词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总结:从来历一中的“二百五”可以看出二儿子“很傻”,明明只要写200个字,却硬是多写了50个。
从来历二中的“二百五”可以看出四个领赏的人真的“很傻”,为了区区250两银子,居然连命都搭上了。
然而,他们是真的“很傻”吗?
我看未必如此:
比如说二儿子,也许人家的写字速度已经与大儿子相当了,而父母却硬是以为二儿子字的慢......到底是谁傻?
再说那四个领赏的人,其实不是傻,而是贪,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1000两银子放在那,谁不心动......与其说四个领赏的人傻,倒不如说:子虚太坏了,深谙人性,熟晓人心——
其实啊,“二百五”只是相对的,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有的“二百五”很可恶,因为他们是假“傻”,真“坏”;而有的“二百五”则很可爱,因为他们是真“傻”,假“坏”。
您认可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