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成书!7月14日,有网友在深圳西涌海面拍摄了一段疑似海市蜃楼的影像,发现远处海面有两艘悬空的轮船(如下两图),但随后经过专家解释,认为其并不是海市蜃楼,而只是单纯的视错觉而已(是远处海天一色造成的)。
这才过了一天,7月15日,就有人在深圳大鹏湾海面发现了海市蜃楼景象,见下图:
什么是海市蜃楼(什么是海市蜃楼现象)
根据《深圳晚报》报道,7月15日早上九点到十点左右,一位记者正在拍摄布氏鲸,正当其专心致志时,其同伴突然发现在坪洲岛南侧海面上方出现了一个黑影,记者赶忙用镜头拉近观察,只见一个类似鱼形的物体浮在海面上方,并且右侧还有一个杆状白色物体。
之后记者将这个照片发给了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盐田大队大队长田正,大队长回复:这个确实是海市蜃楼,并且鱼形的那部分很可能就是坪洲岛的一部分,然后右边的那个杆状物体应该是附近海面的灯标。最后还补充道,以前在日常巡逻时也见过海市蜃楼,但不常见。
这里补充一下,报道上说还拍摄了一张坪洲岛北侧的海市蜃楼图像,但并未给出此张照片(我在网上又搜了一会,还是没发现),所以这里我就不介绍了。此外,该记者原本还想用视频记录下这一奇景,但由于海面翻涌,画面难以捕捉,因此作罢。
实际上海市蜃楼的种类有三种,分别是: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但不论是哪一种海市蜃楼,它们涉及的核心原理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光的折射以及全反射。
简单来讲,所谓折射,指的就是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两段传播路径不再平行重合,而是像折断了一样。一个最寻常的例子,当我们把笔插入一个装有水的杯子里,会发现原本笔直的笔,好似断了一般。
上述言论是对折射做的一个简单的描述,但定性来讲,我们有这样一个结论:当光线从一个折射率偏小的介质射入另一个折射率偏大的介质中时,入射角将会大于折射角。
但这里还会出现一个极端的情况,就是当入射角达到一个临界值时,折射现象将不再出现,反而会形成一种类似镜面反射的全反射现象(仍旧看上面的动图),注意:此现象仅出现在光线从折射率高的介质射向折射率低的介质时才会发生(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在入射角满足一定角度后,就会产生全反射)
就以本次在深圳大鹏湾看到的海市蜃楼为例子,因为发生地位于海面,因此其过程就如下图所示(注意,这个图里的实物是一座城堡,但并不妨碍我们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不同高度的气温如何,目前处于夏季,按照我们正常的思路来讲,气温应该是越靠近地表越热(就如地表温度和气温的区别一样),但这个结论只是正对部分陆地而已,由于事发地位于海面,而我们知道海水的温度波动是比较慢的,在加上海水表面蒸发会带走热量,因此相比于海面上空一定高度以内的气温而言,海面附近是比较冷。
而温度较低时,空气的折射率就会高一些,因此总的来讲,由下而上,空气折射率在逐步地降低。
上面最关键的点讲完了,还剩一个次要点,那就是海市蜃楼的原景在哪,因为这决定了你会看到什么的景物,根据本次事例,原景就是海域里的坪洲岛以及附近的物体,不过在刚才的那副图上,我们用城堡去代替一下。
由于地球表面存在曲率,也就意味着一个人站立时,他能够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海市蜃楼,那么这座城堡他是看不见的。但此时由于天气条件比较适宜,于是当这座城堡发出的光线在朝着斜上方发出时,由于路径上的折射率在不断地变小,因而整体来看,光线就弯曲了,向外凸出,最后在最高点的位置,达到了全反射的要求,直接改变了方向,朝着斜下方而来,最终进入人类的眼睛里。
而这时,对于我们自己来讲,因为眼睛的朝向是远处海面以上范围,虽然实际上的城堡位置更加靠后而且偏下,但我们依旧会认为在海面以上看到了城堡,换成本次事件的物体,那就是我们在远处海面上看到了鱼形的坪洲岛部分景象。
实际上上述的情况就属于上现海市蜃楼,而一般沙漠上出现的海市蜃楼都属于下现的,至于侧现海市蜃楼,它的起因也是温度差异(也可以说是大气密度差异),只不过这个差异体现在水平方向,而不是像前两种体现在高度方向上。
因此海市蜃楼就是一种已经得到合理解释的自然现象(与什么平行宇宙等说法无任何关系),并且它的原景都是存在于地球上的物体。
此外,像山东蓬莱、广东惠来等地出现海市蜃楼的次数是比较多的,也比较出名。
#海市蜃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