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位于河北、山西北部一带,以燕京和云州(大同)为中心。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千百年来争斗不断。从“安史之乱”以来,该地区就脱离了中央王朝的版图。在五代时期,燕云地区又被辽国占据,成为了辽国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统一十国的北宋王朝一直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却始终未能成功。
燕云十六州是哪个朝代丢的(宋朝燕云十六州是谁收复的)
燕云十六州,由于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区,因而可以称为“中原门户”。中原王朝占领此地,就可以设置据点,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游牧民族占据此地,就可以牧马中原,甚至建立王朝。因此,这里是兵家之争之地。
唐玄宗时期,为了抵御突厥、契丹的侵扰,在华北设置了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但是,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却拥兵自重,最终发动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河北三镇就不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成为了“独立王国”。为了防范河北三镇的进攻,唐朝又在关东地区大规模设置新的节度使,其结果就是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限。
唐朝的衰亡,更是加速了契丹族的崛起。但是河北三镇的存在,又严重威胁着契丹族的安全,例如:唐末,契丹族征服了奚、室韦,多次入侵幽蓟,结果被平卢节度使刘仁恭击败,契丹损失惨重。因此,契丹族要想复兴,就必然要拿下河北三镇。
唐朝灭亡后,中原内乱,各大藩镇兼并,契丹族趁机立国。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辽国,他不仅兼并了室韦、渤海、党项等北方部族,还派遣大军南征,试图夺取幽州。当此之时,控制河北的李存勖(沙陀族)和中原的朱温正争夺势力范围,阿保机则乘虚而入,收编了李存勖的“北山八军”,相当于燕云十六州中的九个州,这是辽国占据燕云的开端。
李存勖建立后唐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又不听号令,并联合契丹谋反。为了得到辽国的帮助,石敬瑭答应事成之后将卢龙一道和雁门以北的地区割让给辽国。936年,在辽国的帮助下,后唐灭亡,石敬瑭建立了后晋。辽国在出兵过程中占据了幽州,而石敬瑭登基之后,又将云州等五州割让给了辽国。从此,燕云十六州就全部落入辽国的手中。
后晋依附于辽国,只是权宜之计。石重贵继位后,就和契丹断绝了关系,双方战争不断。947年,契丹大军南下,灭后晋,占据了整个中原地区。但是契丹族还不适合中原的环境,也知道如何治理中原,也就是很快撤回了军队。后晋灭亡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951年,镇守河北的郭威又灭后汉,建立了后周。
此后,后汉的残余势力退守山西,依靠辽国而割据一方,史称“北汉”。北汉的存在,阻碍着中原的大一统。959年,后周开始对辽国用兵,试图收复幽州。然而就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周世宗病逝了。赵匡胤则趁机发动陈桥兵变,搞了一出“黄袍加身”,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
北宋建立后,为了防止和辽国过早发生正面冲突,于是选择“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针。赵匡胤首先采取的是以钱赎取政策,他设置“封桩库”,积累赎金,准备等积累的赎金达到了500万缗后向辽国赎买。如果辽国拒不交易,那就将这笔资金用于招募将士,进行了北伐。不过,宋辽之间似乎没有进行土地赎买的谈判,而是直接进入了战争的环节。
979年,北宋已经平定了南方诸国,开始全面北伐北汉。辽国出兵救北汉,宋辽战争开始爆发。此战,北宋胜利,辽军被迫退守燕京。宋太宗平定了北汉后,挥师北上,试图乘胜拿下燕京。战争初期,宋军取得了胜利,大军击败了辽国的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包围了燕京城。然而,宋军在攻城之战遇到了麻烦,燕京的汉人摇摆不定,宋军只能选择强攻。然而,燕京防守固若金汤,宋军久攻不下,战争陷入僵局。
随后,辽国开始增加援军,宋军内外交困,逐渐陷入了被动。为了取得这次苦战的胜利,宋太宗亲赴前线,亲自指挥战斗。然而宋太宗缺乏作战经验和全局意识,他将主力部队用于攻城,陷入了僵局。而辽国的主力正在郊外集结,宋太宗却不作调整。当年七月,辽国大军内外夹击宋军,两军大战于高粱河,战斗异常激烈。辽国主帅耶律休哥身被三创、不能骑马,宋太宗也中箭受伤。此后,宋太宗忍耐不住艰苦的战争局势,选择南逃。天子一逃,战争局势瞬间崩溃,宋军兵败如山倒。
之后,辽国为了报复,也发动了满城之战、瓦桥关之战,遭到了失败。982年,辽景宗去世,辽圣宗继位,萧太后执政。宋朝认为辽国主少国疑,强弱之势已变,于是再次发动了北伐战争。此次,宋太宗决定兵分两路,相互照应。战争初期,宋军西路大军进展十分顺利,基本攻占了云州等城。然而,东路主力部队却被辽国少量部队打得落荒而逃,史称“岐沟关之战”。此后,宋朝各路大军纷纷撤退。在撤退中,名将杨业遭到潘美等陷害,其部全军覆没。
岐沟关之战的失败,再次给宋朝重大的打击。随后,辽国为了报复,多次对宋朝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不过依然遭到了失败。从宋辽战争来看,无论是谁主动进攻,都会遭到失败,因为双方的实力达到了平衡的状态。最终在1004年,北宋和辽国达成了“澶渊之盟”,双方的战争正式停止。澶渊之盟的达成,是有利于两国边疆地区经济的恢复的,对于双方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是,由于北宋的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且要在给辽国大量的岁币,使得这次会盟成为了北宋软弱无力的代表。
从宋辽战争的情况来看,宋辽双方都处于建国的初期,国家都还处于上升期,双方的实力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因此双方都难以在进攻战争中取得胜利。契丹族本来就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他们又十分了解汉族作战的特点和思路,善于利用奇谋,这是北宋大军难以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第二次北伐战争中,辽国主力部队大多被调往西线,东线的辽军则利用骑兵的优势打起了游击战,搞得宋朝主力部队疲惫不堪,最终溃败。
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已经归属辽国有一段时间,他们对北宋王朝还保持观望的态度。在北宋围攻燕京的时候,城内的汉人并未配合宋军里应外合,而是站在辽国一方,坚守燕京,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契丹人
宋朝方面的轻敌、怯战思想泛滥也是溃败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北伐,宋太宗没有充分准备就让进攻北汉的大军继续北上进攻燕京,严重打击了将士的积极性。燕京久攻不下,宋太宗也迟迟不撤军,使得大军陷入了补给困难的局面。在第二次北伐时,东路大军面对少量的辽军出现怯战思想,他们在辽军的几次骚扰后就崩溃难逃。而原本胜利的东路大军在撤军过程中又发生了矛盾,潘美等嫉妒杨业的功绩,于是将之陷害,导致其全军覆没。
皇帝的军事能力不断退化,使得宋朝逐渐失去优势。赵匡胤以武将出身,在战争方面颇有经验,其军事造诣也很高。而宋太宗,虽然志比天高,但是只会纸上谈兵,一旦临场指挥就会失利,宋太宗时期对辽国、夏州、大越的战争都宣告失败,可见其军事能力非常之差。而之后的宋真宗直接就是怯战,他是被动应战,并且一心求和。宋朝皇帝的军事能力退化,还得多亏“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而这些原因都只是最表面的原因,北宋失败的根本因素是军事制度的问题。赵匡胤在统一了十国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措施,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朝将兵分离,使得“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只是在战争前期才临时任命。这种制度使得将领和士兵之间不舒服,难以形成统一的指挥,难以形成了严明的纪律。一旦战争出现僵局,就会军心动摇,将士分心,各自逃散。宋朝大军在对辽战争中,出现了太多将领与将领之间,将领与士兵之间的矛盾,最终不免失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