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里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
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施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说:“好极了!假如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很多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
这也是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中“君臣父子”的道德行为准则,臣事君为忠,子事父为孝。那么,作为子女如何做到孝顺父母呢?孔子在《论语》中的是这样教导弟子的。
0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的要求孝顺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照礼的要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孔子这里是所说的孝顺父母不违“礼”,“礼”是什么呢?王阳明说,“礼”即是“理”,“理”就是“心”,即心即是礼,孝顺父母诚于心。
0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
子女出门父母就担忧子女的安危,解除或者减少父母对子女的担忧,也是一种孝道。
0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认为孝顺父母,只要能赡养父母就够了。就算是狗、马都能够得到照料,如果不真心尊敬父母,那么用什么来分别孝顺与饲养呢?”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吃饱穿暖,这是对父母最低的孝顺要求。更重要的是为父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孝顺父母在于心,为父母营造愉悦的心情环境尤为重要。
0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保持和颜悦色的最难。遇事则年轻人为长者效劳;有酒食,则请长者享用,仅是这样就算尽孝了吗?”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时对待父母和颜悦色并不难,难得是保持、坚持一贯。没有心孝顺,只做表面工夫,不能视为孝。
0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只能委婉地劝说他们改正错误。如果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父母还是不愿听从,那也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违抗他们的意思,担忧他们而不怨恨。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但在父母面前不发火,不顶撞是可以做到的,对待父母的言行委婉,不使老人家生气,因为生气伤身体。老人家身体健康是对家庭的最大贡献。
06.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则不远离家乡,若是不得已而出远门,也必须有明确的方向。”
游学、求官、经商、打工等离家远行,为了工作讨生活是人之常情,心系父母,电话常通是儿女应该做到的。
07.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对他父亲的正道长期坚持而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老人家有老人家的观点想法,不必强求长期坚持,守孝三年大可不必,父母健在孝顺诚于心,一切皆释然,问心愧疚少一些。
08.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而忧惧。”
做子女的要为父母长寿感到高兴,为父母担忧,不能为父母添堵。子女的事情,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使父母分享子女的快乐,也是一种孝道之举。
“温情定省”是孔子儒家主张的孝敬父母之道,孔子对不同的人,对父母的孝顺要求是不同的。王阳明说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有颗诚恳孝敬父母之心,做到知行合一,便是孝顺之道。
发表评论